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书香校园 > 文学教育
《肖申克的救赎》​后感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7-12-26】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肖申克的救赎》后感

高一6   曾海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肖申克的救赎》,它让我重新审视我自己,让我重新认识何为信念,何为自由。

信念

睿智如瑞德,在滥狱混得极好,几乎没有他搞不到的东西,他也极早洞愁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但也只是顺应规则以求自保从未想过改变,他曾对主人公安迪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自由彼岸,所以当安迪能够用二十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开的隧洞,爬出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倾盆大雨中张开双臂时,我听着激越的雨声,仿佛看到信念犹如一把利剑劈开重重黑雾,在黑暗中打出了一道光,照亮了我们那颗都为之颤抖的心。

在琐碎庸常的生活中,我们似乎习惯了按部就班,日复一日,习惯了没有可能没有奇迹可正如《飞越疯人院》中所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我想我们都该在这逼仄的生活中尝试着留住留住一些信念,在还未丧失殆尽之前一丝不苟地向往,斗志昂扬地坚持。

自由

安迪毫无惧色的在监狱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音乐缓缓流淌着,囚犯们早已干棝的灵魂如被刺了般,他们沐浴在那时那刻自由的阳光中,心灵早已被打开一道缺口,里面的溃烂与荒芜在这自由阳光下被愈合与消散;当安迪与狱中好友在修屋顶时,他从吝啬的狱官海利那争取来啤酒,也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是在修缮自家屋顶时的轻松自在之感,他即使不喝酒,黝黑污脏的脸带着微笑,我也认为他此刻笼罩在幸福中。这种种都是为了唤醒他们殆尽的自由感。

可并不是人人都选择自由,也有人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呆了大半辈子的布鲁克斯便是此例。他为了不被假释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不惜伤害狱友,他虽有身体的自由,可当离开了熟悉的人或事独自面对外界时,他竟迷茫了,他感受不了自己的价值,我不到自己的位置。可想而知,他的灵魂早已被监狱扼杀,在日复一日中被消磨,被体制化,最终因受不了而选择自杀,因此当我们得知瑞德被假释时在一家超市工作时连上厕所都要向店主报告时便不是为奇了。

如果没有安迪的出现,这是否便是瑞德与其他囚犯的未来呢?我们虽置身事外,不是生活在监狱的囚犯,但是不是其他形式的囚犯呢?是不是已被冗杂的生活体制化,变得麻木顺从呢?也许只有自己最明白。

《肖申克的救赎》为何如此打动我,我扪心自问,又以什么打动我呢?我想,这本书使我学到的,认识到的为一生所用,也让我惊觉自己尚还拥有未消失殆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