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生命——读《文化苦旅》有感 高二(16)班 林晓薇 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都为文化苦旅。一个“旅”字表明了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又与常规“游记”大相径庭。情感的抑扬、低落、升华,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显示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体现学代者的几度纯情和执着,扣人心弦。文化苦旅,历史的回味与追踪,只是一处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只是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社会与人生与命运相关的意蕴体现的一个媒介。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引人遐思。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语,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在作者心中,山水仿佛充满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理老人。而在我看来,山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作者亦是如此,在山水之间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在自然之中感悟人生,超脱自我,在广袤的大地上找到自然与人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 在《文化苦旅》之中,作者虽无法透过文人千年的无奈指明最终的精神出路,但其批判的精神指向却是极其明确的。他力求尽可能全面地体现中华民族文人人格,并且已经在批判比照中呼唤“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让人不禁沉浸在这种 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感悟之中。 《文化苦旅》中又嵌有“苦”字,表明作者行程之苦,修行之艰。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以饱蘸人格情感的笔触阐释自然山水,超越了对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赞叹,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碾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营造是手段,废墟是进化的长链。”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对废墟的态度,把作者的想法刻画得淋离尽致!独特的视角,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历史虽然只存在于过去,但却是也是我们现在向前进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