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书香校园 > 文学教育
搁浅——读 《孔乙己》有感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0-06-30】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搁浅——读 《孔乙己》有感

高二1  许琳娜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的第2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中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不难理解,他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一方面批判孔乙己这般潦倒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另一方面通过对冷漠、精神麻木的人们的讽刺加以批判腐朽的封建社会。

    一袭破旧的长衫,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满口知乎者也,这构造了孔乙己给人最初的印象。文中几处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性格。从又破又脏的长衫中看到他懒惰而又好面子,从语言中读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从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又表现了他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的一生无疑是可悲的,了解“回”字四种写法的人,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上也应是为数不多的,所以他少时必定饱读诗书,渴望通过科考改变命运,这是雄心壮志、是对功名的渴求。但他失败了,连个秀才都没捞到。迫于生活,他无奈偷书,被揭露是仍旧竭力申辩:“窃书不算偷!”他固守着自己最后的尊严,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他也用“君子固穷”来自我安慰。他逃避现实,靠着自己所读的诗书,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不愿与其他人为伍,他似乎不愿意承认社会的变革,也从未想过改变自己。也许在当时,孔乙己若是选择赶上时代的脚步,而非顽固不化,幸许能避免悲剧。不得不说,他的不思进取是造成自己这般结局的一大缘由,但这个结局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不无关系。

    孔乙己是不幸的,可他的不幸没有人同情。也许他困窘、落魄,可他依旧会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他有着真诚、善良的品质,这样的人本应得到尊重和理解,然而最终却被丁举人打折腿而后悲惨死去。正是由于那个年代的人非常冷漠、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他们将孔乙己视为取笑的对象,甚至漠视他的生命。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因此哪怕孔乙己死后,也没有人想起他,除了欠酒钱这件事。

    孔乙己的一生是个沉重而辛酸的故事,鲁迅先生以轻松风趣的语调,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在小说中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时代需要进步,而我们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拒绝搁浅,努力赶上时代步伐,避免孔乙己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