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尘烟,一段过往——读《声声慢》有感 高一(3)李昕娜
一袭急风过,桔黄的梧桐叶纷纷从脆弱的树干上漱漱飘落,散满了院中的石板。庭院中的花开得娇艳却无人去采,只得独自凋零。傍晚的天空忽然飘起丝丝细雨,带来寒冷的秋意。 从小径入室,只见屏风背面独自坐着一位老妇,手中端着一盏淡酒,看着庭中萧瑟瑟的秋景,再忆起自这七十几来四处奔波,到最后却只剩自已一人。摇了摇,嘴角掀一抹惨笑,将淡酒一饮而尽,提笔于案前写下了这首悲秋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写到这时她放在手中的笔,端起淡酒又饮了一口,想借此暖暖身子,但这清清的淡酒根本不足以御寒。她叹了一口气,又提笔写起了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完全文,她将手中笔放置在一旁,将纸上还未干的墨迹细细吹干,不自觉地从心中涌出一丝悲哀,抬头望着天空的秋雁,眼中的黯淡不由得使人心中为之一痛。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她是那闻名整个南宋的才女李清照,更没有人知道这首诗在千百年后会被千万人所吟诵,但依旧没有多少人能够完全理解她的想法。 开头十四个叠字,许多人会说这是诗的特色,但其实这是她当时内心的写照 。在那个战火纷乱的时代,李清照随着丈夫南下逃亡,路上丢失了许多所爱的物件,而后来就连丈夫也病亡离开了她。最终只剩她一人,国破家亡,丈夫逝去,老而无嗣。这三座沉重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她那佝偻的背上。如今,她想要寻找那曾经丢失的东西,却又没方向,只剩那秋风在肆意刮卷着落叶,这才有了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诗篇中间,诗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庭院中的景物迸涌出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已说明了自已一大清早就不知该如何是好,与上文照应,也为下文起了铺垫。而下文中的淡酒也不似浓酒一般,不足以抵挡秋意。一抬头那南来的秋雁正是自已在北方见的那只,也是曾经与家人通信的大雁啊。至此,思乡之情便一下发泄出来。 到下阕第一句,由自已寻觅无果从而借酒消愁;风送雁声,带来乡思,从而转入自已因为院中菊花盛开却无人采摘,忆起从前丈夫为自己采花再装饰于镜前的场景,不禁潸然泪下,这花也因无人摘而堆满地。于是,这才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感慨。紧接着在傍晚的时候又下起了细雨,这梧桐叶本就已被秋风带落了不少,这又偏偏遇下雨,便又落了许多,从这也可以看见诗人此时心情是多么愁苦了。 诗篇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另寻辟径,将自己的愁绪化多为少,只是诉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怎么只能用一个“愁”字来包括得尽呢?很多人会感到非常奇怪,不是说你愁绪很多吗?为什么反而化多为少呢?其实啊,这句妙就妙在给人带来回味无穷之意。表面上会觉得嘎然而止,但其实她想渲泄的,想表达的已经在短短的九十八个字中说完了。这也是李清照不同于其他诗人、词人的地方,不会在诗的结尾再次将自己的愁绪描绘的很细。同时,这也是我所钦佩的。 现在回过头想想,这首诗不仅包含着她晚年的情感基调,也从侧面照射出她的一生,终究是从才华横溢的明媚少女到容颜衰尽的老妇,七十多年的奔波生活,途中的苦难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这种伤痛也只能自己独自舔抵,默默疗伤。 可这终究是过去的,燕去燕来,流水坠月,终是一抹尘烟过,一段过往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