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书香校园 > 文学教育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读后感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0-12-24】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读后感


高二18班 苏蜜

先前,对《论语》不甚了解,阅读甚少;近日,时间有余,便重读《论语》,偶得见识,颇有感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乃“六经真义”,是孔子之前数年来的中华智慧的沉淀,它经过孔子之后数年的历史检验。如果你真的懂得、理解其中的深邃,那你定会觉得它们似金子一般珍贵。

在《论语》的开篇《学而》围绕为人这个中心问题展开,讲述了人的信念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学而》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看似在讲学习,交友的胸襟,实际上它意在讲自己的学说(自身的信念与价值)被认可后,自己会喜悦;退一步,有认同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讨论,不也会高兴;再退一步,若全世界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有君子的胸襟?一个人来到这世上,并无目的性,但也不能碌碌无为。《论语》告诉我们:人要“志于道”,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信念,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孔子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一个人只要“志于道”,不去过分关注生活琐事,就会对家庭与社会有益,对国家有益。孔子他老人家,就是很好的典范,他奋发向上,“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这儿的“学”是指孔子的学说,就是他的理想信念);才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一个人应有理想,有信念,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道可成矣)。

“政”作为《论语》中的一个重点,是孔子思考的核心问题。在多方思考下,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这一思想。而“为政以德”在孔子那里就是“以正为政”;他认为以正为政则无不正,要用为政者的“正”引导社会的“正”。人在社会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与身份,应自觉遵守各自行为准则,履行各自的责任义务,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所谓“正名”。而为政在于正名,各级管理者应当“正其身”,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若想“正其身”,就要以礼(就是以道德)作为行为准则,规范自身行为。就会如孔子所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故之,!“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为政者都能用礼(道德)自身的行为,民众何尝不服呢?故民众“有耻且格”。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能达到“思无邪”的境界了。因此,在治国上,要以“正”作为其根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为政以德,推进以德治国。让为政者以道德为行为准则,自觉“正其身”,让群众明礼、知礼、懂礼、学礼,把行为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以德治身。如此一来,社会的“正”便不难取得了。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著作,对其研究,对儒学研究,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走进《论语》,走进儒学,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