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学科带头人 > 教学研究
写作基础训练应该从哪里抓起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03-13】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写作基础训练应该从哪里抓起

莆田十中    语文组    林剑平

 

【内容摘要】

 

作文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让他们从“有话可说”进入“把话说好”的境界,那就算我们完成了指导的任务。作文都是围绕着某一话题展开,所有的文字都要围绕着它,为它服务。话题中心犹如一根转轴,所有的语言文字,包括字、词、句、段、篇都要跟着它旋转。所以,写作的有效开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形成文字记录,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

 

【关键词】写作    基础训练    习惯

 

写作的覆盖面极为宽广,抓好写作的基础训练,这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和提升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写作不仅是一个人语感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语文修养的全面展现。一篇作文,可以考察某个学生的字词句和段篇章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从下面这些最基本的写作单元谈起。

 

字。作文是由一个个文字串连起来的集合体。学生在每一次的写作训练中,总会碰到一些自感棘手或不会写的字,有些同学很懒惰,干脆空置那边或者乱写一个字来代替。明明可以通过简单的查字典的方式来得到解决,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这时老师就要加强督促和引导作用,不会写的字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查,这样不仅使他们认识了这个字的拼音和意义,而且因为是他们自己查的,所以他们会对这些字记忆特别深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责任督促学生养成勤于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在不自觉中借助字典不仅轻松认识并学会了一个又一个字,而且懂得了该字的意义和用法,这对学生来说很有自豪感,这比单纯地让他们去罚抄字的做法更有实际意义。教师在作文批改中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的错别字,我认为这点非常关键,这样就无形中让学生加强了自己的写字的准确性,加深了对易错字的辨别能力。

 

词,词语,成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工具。”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当更重视词汇的教学。在作文的完成过程中,我们总是在思考总是在琢磨怎样运用这个词语以及用哪个词语更好更准确。比如,这个词读起来感觉不够新鲜,不够生动形象。于是我们在大脑中就会搜集相关相似的词语,试图找到一个更好的更贴切的词语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一次,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带学生到金山参观,一路上春光明媚。她提出:“谁能用一个词把把这一早春的景色生动地描绘出来?”于是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一大串富有文采的词语:人勤春早、水天一色、白帆点点、波光粼粼。这些词语,后来同学们在作文中都用上了,而且用的很活,奕奕传神。同学们在校园里散步,她常常走过去,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小花园里有些什么?清晨的景致如何?玉兰花开了,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比较确当?等等。总之,她总是巧妙地把立足词语进行观察、思维的方法教给了学生,而不是架空地进行所谓的“思维训练”。别看这一简单的思维,其实它是丰富和拓展学生词汇量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和提高了分析、对比、筛选各种词语的综合能力。

 

句子。很多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句子不通顺不流畅。这在语感比较差的同学作文中是随处可见的,因为他们在句子成分和结构的辨别方面有一种天然的缺陷。这时老师的批改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的认真批改可以让学生懂得怎样表达才能更加流畅。笔者认为在作文中指导学生自己学会修改病句,比单纯的修改病句之类的练习题更具有价值更具有针对性。他们在互批互改病句的过程中明显地觉察到自己的句子不够优美或者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能地产生了心理上的 催化剂,她们很想去模仿别人的一些好词好句,甚至是名家名作里的一些经典语句。我经常告诫我的学生要不定时地经常性地摘抄,把摘抄当作语文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通过摘抄优美语句,再加以消化和吸收,以后在作文中她们就会灵活自如地使用自己最喜欢或者记忆最深刻的句子。

 

段落。段落是通过对一连串句子的排列组合形成的单元集合群。段落的优化是通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顺序变换和不断协调来实现的。比如这一段你确定了一个中心,那么你就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安排句子之间的关系了,是运用排比句来渲染气势,还是选择正面反面加以对比论述,抑或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等等。我想应该把学生的这个意识培养起来,需要教师的系统指导。还有一点,那就是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很多学生会忽略了这一点,比如一些作为过渡之间的关键词诸如“于是”,“但是”,“假如那样”,“不仅如此”,“从而”,“因此”等等,这些词语简洁有力,总能将段与段的连接显得更加紧凑,更加连贯。

 

  篇章结构。我总是提醒学生们在作文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谋篇布局,锻炼一种纵观全局的潜意识。比如说文章的开场白和结尾。你将准备增加哪些亮点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怎样加以润色;结尾怎样才能照应开头,升华文章的主题。中间段落你准备怎么安排,是打算讲述故事再阐发道理,还是先回忆往事再阐述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都需要你精心的安排和策划。在材料的运用上,你选择了哪些素材,有没新颖,典型不典型,都是需要你好好考虑的地方。总之,学生在思考着如何表现主题的同时,反映在阅读时就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在做阅读题时他们在思考文章到底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所以阅读和写作天生就是一对双胞胎。你的作文篇章组织强了,反过来你的阅读解题技巧也提升了。因为它们二者是可逆的。因为学生的全局观一旦形成,他们就会站在立意、主题的高度来审视这篇文章。而对于一篇文章中的细枝末节,其实都是围绕着中心围绕着某一话题展开,这样的话对于一些具体语句的理解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标点。这个方面学生最容易忽略。他们觉得可有可无,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们的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现在学生们的汉字书写普遍不容乐观,可怕的是他们写的标点乱七八糟,七零八落的,让人深感担忧。作为中国人不应该小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标点,其实它的作用不小。一组排比句,我们就感到标点存在的美观性,分号能让句子关系明晰可见,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对称感,和谐的美感。省略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总会引人遐想,让人回味其中,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

 

  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我想这是我们今后的一个主攻方向。因为在写作中涉及到的知识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强调他们知识面上的拓展和积累,比如诗词歌赋,成语典故,谚语俗语,人物传记和生活轶事,历史事实,数据资料,全球新闻等等。这些东西他们如果积累下来,就会潜藏在他们的大脑记忆库当中,一旦碰到行文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引用出来,他们就会不断在大脑里寻找东西,搜肠刮肚。一旦找到好东西,他们就会惊喜万分,如获至宝,自豪感油然而生。所以多尝试写作训练,才能训练他们引用知识和搜索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如果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布置他们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而忽视了训练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甚至南辕北辙的恶果,最后学生背诗句的积极性也会下降。所以应该指导他们在作文中如何引用诗句,以及引用什么诗句才是关键之处,并且在运用中又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写作教学搞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因为这恰恰是学生写作过程的逆向思维。比如在作文中,我们要表现一个中心时,我们总是在思考如何表现这个中心,如何安排句子和段落;而在解答阅读题的过程中,我们总在思考着这么多句子的背后它究竟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心话题。因此,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重视了写作训练,也就重视了阅读的解题训练。

 

  写作所需的知识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领域,还包括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坚持以点带面,学生的视野和见识一定会大大提高。

 

  当写作成了学生心中的一种自然流露时,他们就不会再产生压力产生恐惧,相反地,他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到了那种境界之时,写作就变成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就写什么,就像平时的口头说话一样,没有半点刻意,有话就说,有东西就写。随意表达心情,抒发喜悦,宣泄不满,一切都诉诸笔端,文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拾,岂不妙哉?其实写作本应该如此,只是现在的应试式的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渐渐把写作训练引向了歧途,写作被严重异化了,被物质化了,被功利化了。如此的错误导向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可能进步呢?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出现退化的趋势。

 

  重返写作的原生态,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已经迫在眉睫。一句话:重视写作教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五期

《语文素养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该论文于2015年在《商业文化》第306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