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实践与认识 伴随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我校同时跟进新课程的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确立了《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课题。在过去四年时间里,我校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限于对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我校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还不成熟。下面,就结合该教学课题研究的个例,谈谈如何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工作。 一、明确教学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选题的原则:教学课题的提出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课题的确立要符合“问题即课题” 的原则,即课题源于问题,课题的确立和选定应该从教学过程中产生,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研讨和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因此,选定的课题要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2、个例分析:《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贯彻和落实有效教学原则始终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该理论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课题的实践依据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时间节约的最大化两者有机统一,一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企盼解决的问题。在近年来上级明确规范办学行为,三令五申严禁双休日补课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实现“减课增效”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突出、更加重要。
二、建立垂直立体式的课题研究网络体系,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 1、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学校根据教学的实际确立一个总课题,在总课题指导下分学科分年段确立子课题,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是立体垂直式的关系,而不是平行并列式的关系。子课题要围绕总课题来确立,服从和服务于总课题。子课题的确立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所在年段教学实际,选题切入点尽可能“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在认识上进一步加深、提高和升华,使教学中产生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进而使我们教师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思考。
2、个例分析: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围绕学校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总课题,从分年段的角度看,高一年段各学科针对起始年段的特点可以就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何根据必修课程的性质开展必修课教学问题,进入到高中阶段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确立子课题;高二年段各学科可以就如何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如何根据选修课程的性质开展选修课教学的问题确立子课题; 高三年段各学科可以针对模块增多、知识点增多的特点,如何有效地开展第一轮总复习的问题,根据高考试题的研究性开放性特点,如何创新高三总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确立子课题;高一、高二年段还可以就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内容,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确立子课题等等。 又比如,从分学科的角度看,语文科可以就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出发确立子课题;数学科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出发确立子课题;英语科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出发确立子课题;物理、化学、生物科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出发确立子课题。总之,子课题的确立要呼应总课题。 三、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原则,选择课题研究的方法。 1、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通过分阶段、分学科的尝试实践,一轮教学课题研究结束之后最终能形成一批富有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实例。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富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实践样态或实践模式。 2、个例分析: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总目标,各子课题组要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力求在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结构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活动的互动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专题成果,成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构件。 具体目标: ①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切实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②探究如何科学制定和怎样扎实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③探索并形成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④探索并形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⑤探究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⑥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行课型新模式研究。 ⑦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⑧研究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⑨形成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⑩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 2、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设计策略具体包括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实施策略主要指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如平等对话、探究学习等;有效课堂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和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确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等;还包括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3、制定课题研究的原则:①指导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互动性原则;④创新性原则。 4、选择课题研究的方法:该课题本质上是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的研究活动。其具体的研究方法有:①行动研究法;②调查研究法;③案例研究法。 四、制定教学课题研究的步骤,保证课题研究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地进行。 1、准备阶段: ①成立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 ②讨论并拟定课题方案,组织教师学习该课题研究方案,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加该课题实验研究。学校培训课题组成员,从实验教师的特点、潜力、教学状况出发确定子课题。实验教师制定个人参加该课题研究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③根据学校《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总课题,通过对学生进行“我心目中的有效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我的困惑和无奈”问卷调查,总结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无效或低效教学问题,并写出对该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④在对典型常规课课例研究、剖析的基础上,举办“有效课堂教学讲座”,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⑤广泛搜集关于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详细资料,不断感知、理解新课程的新理念,增强科学反思、科学实践与科学提炼的研究能力,借鉴成功经验,获取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⑥正式启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课题。 2、实施阶段: ①启动阶段。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包括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教学设计理念、设计内容、方法、设计实施等的确定,并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教学设计的写作章法。开展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汇总、交流、评比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范例。②实验阶段。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包括结构优化、课堂调控、情境创设、提问、互动、讨论、管理、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 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或经验文章。该课题组将对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课堂与课外教与学的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活动进行研究。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查分析等方法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每学期进行优秀课例展示以及点评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范例。 3、总结和推广阶段: ①总结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服务,综合各子课题组的实践与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能够为广大高中教师自觉主动构建“新课堂”、“新教学”提供实践借鉴与理性启迪,进而滚动实施,加以推广。 再次对学生进行“我心目中的有效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我的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表彰奖励课题研究优秀个人,评选优秀成果,编辑、出版优秀成果集。 ②推广阶段。开展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进行优质课展示活动。 五、教学课题研究要落实在课堂上,重在教学过程实施,贯彻于教学全过程,一以贯之。 1、课题研究工作要重在落实:即落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落实在常态下的课堂上,课堂教学一定是课题研究工作的载体、平台和抓手,此外,子课题组成员还可以通过一些公开课、专题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就相关课题结合课堂情景进行探讨、研究、总结;也可以通过在学生中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师生交流等形式,征求学生就相关课题的认识、意见和建议,听取来自学生的声音,这样综合师生两个方面教与学的看法,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就会升华。 2、个例分析:比如,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课题,要研究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进入到高中以后有哪些知识缺漏,在初高中的知识链中有哪些断层、脱节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弥补哪些知识,以扫清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障碍等,这些信息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另一方面要通过师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 3、课题研究工作要重在过程:课题组成员应该坚持实践—探究—总结—提高的原则不断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通过实践、探究、总结、提高,对相关课题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正确,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课题研究要做到开题有报告,课题有计划,过程有实施,阶段有小结,结题有成果。 4、个例分析: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要体现在课前准备、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等过程中,包括对课堂引入、提问、探究、互动、练习、小结、反思等教学环节的研究,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手段应用、教学内容充实、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等方面实践与思考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比如,要研究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内容这个问题,首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安排认真开展探究活动,在不断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就会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诸如,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探究活动的材料,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情景,如何选择学生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小组讨论还是师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走出来回归到教学目标中,如何把握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和教学深度等等。 在不断开展探究活动教学以后,我们就要把这些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形成文字,变成课题研究报告,或者课题论文,在同行中交流,好的经验在同行中推广,把它延伸、辐射到周边学校。 总之,教学课题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实施与探索、过程纠偏、教学调查到学生体验、教师感受、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等都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过程中。 六、完成一轮教学课题研究之后形成的经验要传递给同行启示同行,产生的困惑要提供给同行继续探究。 1、教学课题研究的结题:完成一轮教学课题研究之后是一定需要总结的,只有通过总结才能升华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才有指导意义。这个总结从研究过程上来讲,应该对一轮教学课题研究之后的研究资料和佐证材料分阶段按时间线索和分学科按内容线索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完整的、真实可信的课题研究过程记录; 这个总结从研究结果上来讲,可以是课题研究论文的形式,也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的形式,还可以是课题报告会的形式,研究成果的载体可以是优秀教学案例(光盘)、优秀教学设计集(书)、优秀论文集(书)、问卷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材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形式和载体都可以反映出课题研究中的所思所想,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要传递给同行启示同行,产生的困惑要提供给同行继续探究。 2、个例分析:在该课题研究的四年时间里,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循序渐进,积累了一些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有益经验,形成了一些该课题研究的成果,比如,如何达成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和处理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优化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增加有效课堂教学时间,等等。 这些有益经验和研究成果目前需要逐步进行总结、提炼,并把这些有益经验和研究成果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传递给全校教师共享,使全校教师在教学上有经验可循,少走弯路,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困惑和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落实好新教材的探究活动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力,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等。 这些困惑和问题需要提供给目前的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继续进行探究,以期待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开其中的困惑,推动我校教学的进步。总之,经历一轮该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上要有话可说,有经验可谈,有困惑可讲,有问题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