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学科带头人 > 备考指导
论历史学科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04-19】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论历史学科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莆田第十中学历史组  陈清娟

 

摘要:材料解析题或材料式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型测试题,这种题型具有信息容量大、理解能力要求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但是在我们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同学们最怕的、失分最多的就是这种题型,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无法正确充分地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正确理解和按要求作答。本文就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谈一些自已的看法。

关键词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兴趣  学科体系  史料教学  阅读方法

 

一、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接收信息和理解信息能力。《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而其他各项能力都是在阅读理解中逐渐形成的。《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作为高考命题依据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中就有关高考考查的知识、能力及层次要求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十项能力要求,其中第二项能力要求明确指出学生要具备阅读理解材料能力,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历史学科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1、精心选材巧妙设问,激发阅读思考的乐趣

历史与其他任何学科都不一样,它纵横古今、异彩纷呈。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故事,故事就是历史。但是历史比故事更富哲理性、启发性,历史的趣味是一种有深度的趣味。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首要任务,枯燥、沉闷、晦涩难懂的史料只会抹杀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在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初期阶段,阅读材料应尽量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具备朝气逢勃的时代气息。在内容、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内容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国家大事、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也可以是传记、轶事、诗词等等。除了文笔优美、叙述精彩,更重要的是既要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又要有发人深思的悬念,让读者得以如同身临其境般的感性理解。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还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标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取舍,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精选出来的史料如果只是停留在阅读的层次上显然会失去它的运用价值和示范意义,因为我们的史料阅读绝对不同于故事阅读,史料阅读是为理解作铺垫的,正确理解又是为下一步分析、论证奠定基础的。在平时听课中,经常看到有些教师的课件中的史料内容非常丰富,但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阅读史料却没有让学生思考分析相关的问题。一般来说在阅读史料后,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理解探索的智慧。但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与史料密切相关,不能让学生撇开史料就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问题要有适当难度和趣味,或启发学生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自已提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

如在学生阅读完教材中的“百家争鸣”后,教师请同学们将本班任课教师进行“对号入座”,下列是第二组的同学在阅读理解之后归纳出的一组既有趣又有争议观点:

A、李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张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王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D、陈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设计一些象这样的问题一定能引起学生仔细阅读并认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人情世故、行为规范等问题,学生一定会兴致勃勃地阅读下去并认真思考,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难度大的要通过再次去细读材料、反复感悟,从中领会透彻,实在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再和教师共同来分析、解决。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就是自己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易理解也不易遗忘。所以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耐人寻味的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体系特征 

    纷繁复杂的历史其实就是由无数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组成的。它有别于零散的英语单词,也有别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要提高学生历史学科阅读理解能力就要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征。

了解和识记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历史学科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内容。而每个历史事件或现象都是由时间、空间、过程、结果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标的对象。离开了这些要素,史料阅读就失去了重要方向,结果会鼻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要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牢牢抓住这四个基本要素,并采用整理归纳法阅读,准确、完整地提取史料中的基本要素和有效信息。坚决摒弃整段整章、逐字逐句地死记硬背的阅读方法。

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历史学科阅读理解的重要任务。建立在客观历史事实上的历史认识还包括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性质、影响和评价等。这些认识在史料中经常不是直观给定的,它要求学生透过史料中的历史现象运用学科思维方法自已去挖掘去理解。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学科思维能力,它是历史学科较高层次阅读理解能力要求的体现。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论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建立学科知识结构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又是衡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与否的重要指标。很多学生都觉单个的历史事件都好掌握,要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就束手无措了。他们在阅读中也许能抓住那些重要的单个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可总是无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事件与事件之间、事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经常象一团乱麻似的把思路缠得奄奄一息。所以他们经常是都阅读了却都理解不透了,更不能根据材料结合相关联的知识全面准确地解答问题。这好比盖房子,一大批钢筋横七竖八地堆放在地上,让你头昏脑胀无从下手,你必须对它们进行编号、分类、焊接才能构建起框架结构。同样道理,不能把诸多单个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当成零散的原材料堆放在头脑里,那会造成理解和运用的混乱或障碍。事实上,许多看起来孤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同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又充斥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所以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课文阅读训练中建立目录结构、单元结构、章节结构、段落结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深刻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3、转变教学思想,重视史料教学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常用的史料种类可分为文字类和非文字类。文字史料包括史书、档案、著作、碑刻、家谱等等;非文字史料包括图像类、实物类、民俗文化等等。一般说来,文字史料以内容繁富完备、来源广泛见长,而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素材。

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会阅读史料,准确无误地提取信息和正确解读史料中蕴含的隐性知识。在《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方法,重视史料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得出结论,而不再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是流于形式。《课程标准》分别就史料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条件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建议,这是以往《历史教学大纲》所从未有过的。可以说,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

各种新版教科书中史料的大量呈现和高考试卷中史料解析题比重的不断提升,都说明了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史料教学也因而成为倍受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美国学者罗杰斯把史料编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归纳为:第一,激发兴趣;第二,获取直接的认识;第三,使批判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历史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史料就像是它的面纱,能比较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让学生自己透过史料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真实的面纱比直接给他们结论一定会更深刻更隽永。如评价“隋朝大运河”时,我让学生阅读完以下四则史料后先思考再分组讨论,接着各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师生一起点评各组的发言,最后概括评价历史事件的常用方法。

史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史料2:“帝王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史料3:“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史料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阅读了以上四则诗句后,结合课本的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同学们都能比较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到隋修大运河一方面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另一方面有利于南北方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史料教学,不仅能全面准确地认识隋朝的大运河,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其他历史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养成理性客观、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史料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并不应该仅限于为教材作补充拓展,更重要的是要起启发思考和引领示范的作用,要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之形成历史意识。所以中学历史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史料教学意义的认识,慎重地选用史料,科学地鉴别史料,并掌握史料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断拓展史料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习惯于使用史料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并在学习应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加强阅读理解方法指导和阅读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理解训练。

第一遍通读全文。可以用点、勾、画等方法提取出材料中最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基本历史要素,明确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或核心理论,并弄清各段材料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材料更多的是文言文史料,其考查的第一层次就是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底。这时需要像语文课上的文言文阅读一样,认真斟酌推敲每一个字、词、句,抓住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切不可囫囵吞枣、断章取义。

第二遍审读设问。设问实质上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目前材料题的问题设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向归纳性的问题,要求通过阅读概括归纳材料中所涉及的观点、措施、目的、原因、要求等,另一类是理解拓展性的问题,如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你得出什么结论?”、“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等等。

第三遍根据设问精读材料。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地阅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遍阅读要带着问题去粗取精、谨小慎微地筛选出有效信息。阅读时,除了要抓住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要素外,还要注意正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和单个句子成份分析,经常看起来冗长的句子实际上只是主体成分的修饰。如世界史的材料多是外来的翻译文,句子艰涩拗口难懂,这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这样就能抓住材料的中心。正确阅读理解材料除了运用语文学科基本的阅读方法了,还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阅读材料时,除了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总之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的命题范围和方向;标注设问中的“中心词”,明确所要回答的内容;分清设问中的“时间段”, 明确所要回答的范围; 找好回答的依据,找准回答的视角,不能泛泛而谈,不能空发感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巩固训练,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史料阅读训练的题型可以是填图、选择、判断、分析等;训练形式更是多样化如笔答、口答、竞赛式、接力式、抢答式、互测互判式、互问互答等。这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在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拓展知识,使苦学变乐学,使被动接受变主动汲取,既掌握知识又学会阅读理解的方法和途径。

三、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原则

1、统一性: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不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任何一方绝对化都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只有教师选材有方方法得当、学生积极主动训炼到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师生双方要对立统一、协调配合、行动一致,尤其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不能陷入“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被动学习的困境。

2、系统性: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更要遵守这个规则。低年级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信心和方法,而高年级则要求拓展理解的广度、深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从高一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注意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并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炼下去,而不是等到高三了才临时抱佛脚,结果会条理紊乱、无章可循,能力的提高如空中楼阁没有支撑。

3、量力性:教师要正确地评估计学生的基础水平,使教学的内容、训练强度是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接受的。随意提高训练的难度或强度无异于拔苗助长,那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学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个性差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对那些理阅读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要关心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进方法争取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朱汉国:《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五期课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