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考试说明》,教师不仅要关注“考试范围与内容”,还应关注其中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要求”及“题型示例与参考试卷”等,精细地把握考点、试卷结构、题型和能力要求等变化。通过对《考试说明》中重要例题的详细剖析,明确其所要求的能力目标及其呈现方式,掌握其解题要求,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和思维方法。 一、2014年考试说明文综政治学科作了哪些调整: 考试内容略作调整(1 )必修部分(修订:6点;删除:3点;增加:2点)(2)选修部分不变(3)时事部分:删除含党的十八大的主要精神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修订结果(思想政治) (一)、考点内容
(二)、题型示例
(三)、关于题型示例解读 选择题包括:曲线图、漫画题、图表类、演绎题、归纳题、原因类、计算题、排序题、古诗文对联类、启示类、时政知识、跨模块选项、本省地方题材、一材多角度类等题型。 非选择题包括:图表题、演绎题、归纳题、原因类、意义类、评析类、实践类、开放题(包括自圆其说类) 、单点知识与综合知识类、跨模块、本省地方题材等形式。 “题型示例”是认识高考试题设计的橱窗,是了解高考试题发展轨迹的线索。它是命题者经过实践(测试后) 肯定的、精选的、准备继续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采用的样品。这些不同特点的题型,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不会也不可能一次性的全部出现,一些题目代表的仅是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题型示例”中没有出现的个别新题型,随着命题改革的进行,也有可能出现在试题中。“题型示例”中题目的设计方式、设问角度和设问数量等,在高考命题时也非一成不变的。 《考试说明》中所提供的“题型示例”为考生了解高考提供的一个“参考”,但非2014年高考试题的模板。我们要通过它了解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向,但切忌对号入座。 二、新教材与2014年高考考点解读 (一)考点复习的总原则:以原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复习教学,但必须遵循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重于新旧版教材知识的交叉点。 1、新版教材删除的大部分不必复习。新修订教材比旧教材更简化的(从简、删除旧、难知识点)尽量遵循新教材,以最大程度减轻考生学习负担。 2、涉及重大理论观点,旧教材与新版教材观点明显对立,应以新教材为准。 3、新旧教材在理论观点的表述没有太大差异,宜用折衷法。即高考命题的参考答案可考虑新教材结论或旧教材结论两种。由于今年考生复习以旧教材为依据,这样可以减轻考生的学习负担。 (二)正确处理考点与时事热点的关系 把握时政热点重要,但不能以热点为中心。近年福建省高考时政热点在选择题上是隐性+显性。非选择题的热点比较显性: 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10年:改善民生,让人民更幸福、更有尊严 2011年:海权与福建海洋经济 2012年:思想道德建设 2013年:生态文明与中央倡导节俭之风 正确的策略是:以考点应对时政热点考查,以时政热点为载体强化考点运用。 即:落实背诵(知识)+ 落实作业(能力)。依据重大时政热点确定重点知识。在知识的复习中渗透联系时政热点。 (三)、2014年政治高考要注意的重要热点: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不当干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社会保障改革 ) ;建设新型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2、扩大开放:设立自贸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国家;转变政府职能;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制度解决“四风”问题;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反腐倡廉。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 三、复习策略与建议 (一)正确处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先学(练)—后教—再考—讲评巩固 ⊙开展学生间对话,最大程度实现自我纠错; ⊙教师课上少讲知识,多教方法; ⊙学生少做知识重复的练习,多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解题失误。 (二)提高考点复习实效 1、做好知识分类,加强非选择题知识的记忆。 2、加强考点知识的整合,理清其内在联系。 如,《政治生活》 【公民角度划分与一次整合】 用于回答“为什么”的角度可以有:(1)三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国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监督权和言论等政治自由。同时,还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法定义务。)(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3)公民参与基层民主自治(民主管理)的意义。(4)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方式和意义。 用于回答“怎么样”的角度可以有:(1)三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2)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3)公民如何参与民主决策?(4)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监督权?(方式即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5)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6)公民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同一行为主体知识的二次整合】: 【归纳综合试题的基本答案(三次整合)】 涉及“公民如何做”问题,大多从公民如何行使权利和如何履行义务两个方面回答。可将这一角度的答案整合如下: 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或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参与政府的民主决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②依法行使监督权,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正确履行职能;③积极参与社会民主管理活动。(根据具体问题,①②还可选用“公民参与决策或监督的方式”) (2)自觉履行义务,依法有序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①要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②负责任地依法行使监督权,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干扰公务活动。 (3)增强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 以主体提问的细分角度: (国家角度):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培养“四有”公民。(材料若有不良文化现象可加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等) (公民角度):学习道德模范,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材料有不良文化现象可加入:提高文化的辨识能力,拒绝污染) (文化企业)角度:可依材料信息加入:遵守国家法律和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创新等内容。 (三)、加强能力训练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应该偏重于能力测验,特别是能力倾向测验,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成功的可能性.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考查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详略,而是学生是否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的习惯。要求学生运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也应是我们复习教学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