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莆田第十中学 历史组 陈清娟
2015年5月发表在 CN刊物《新课程》
摘要:选修课的设置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但在教学实践中选修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课程选择名存实亡、教学形式保守滞后、师资力量馈乏、学生能力受限、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科学整合教材、更新教学观念、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传统评价体系。 关键词:历史选修课;选修课的问题;选修课的对策 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分为六个模块,选读人文社会学科方向的学生,至少要选修其中三个模块内容。下面从我校的教学实际出发,浅谈高中历史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目前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选修课程难以选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每所高中都必须开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六本教材中任意选择若干模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课程选择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学生选课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很多学生只为拼凑学分、只考虑如何避难就易、只知道“唯高考是瞻”,考什么选什么。同时课程选择还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较多学生喜欢的选修五、选修六两个模块在大多数学校都未开设,而备受学生冷落的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却是许多学校必开的,就是因为选修一是高考必考的,于是选修也就成了必修。学生失去了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权,选修课程在选择上名存实亡。
2、教师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 选修课突出体现了专题性、拓展性、前沿性的三大特点。这些特点对一线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我们大部分高中历史老师接受的是传统的通史类师范教育。选修课程的很多新内容、尤其是吸收了很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很多老师来说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常常使教师在教学知识储备上捉襟见肘。如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专业性特别强,其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选择选修五的学生很多,但真正具备开设这一课程师资力量的学校却很少。 3、课程的目标方向难以定位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课程选择、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进行。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开设从教学功能上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但事实上,很多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高考。高考决定了选修课程的选择、教师的授课、学生的态度以及课程的评价方法。很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宁愿多花一些时间去复习备考也不会去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学生自主选修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只能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习,从而背离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
4、教学的组织形式难以更新 课程标准要求选修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及评价方面都有所突破与创新,但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一统天下。教学行为中过分强调教学计划、进度、内容的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教学内容固定僵化、评价方式守旧落后,学生则被动配合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出现重解题、轻动手、重分数、轻创造的不良现象。其结果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升学率,但并没有实现教学目标,严重损害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教学的评价体系难以改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还很守旧滞后。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由主管教育部门或学校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往往是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则评价甚少。评价的标准仍然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多主体参与交互式评价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因此,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 (二)关于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研究校情学情,科学安排选修课程。 选修课开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条件的大城市学校完全可以按照课标要求实行走班制,打破时间和班级的限制,按学生意愿自主选择选修课,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目的。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循序渐进推进改革。如在开设选修一同时灵活安排学习选修四进行课改尝试。还有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在必修课教学中贯穿、渗透选修课内容。如在学习必修一和必修三中有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可以穿插讲解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相关内容。还有一些知识可以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第二课堂等方式进行学习或通过利用乡土资源,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方面作为选修的补充,挖掘乡土教材的魅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选修课程教学质量 选修课程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对广大教师来说,尽管他们实施必修课程的经验十分丰富,但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新,要求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加强选修课程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使他们能尽快地胜任选修课程的教学。同时为了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质量,可聘请本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学,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此外,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应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对本地区的教师资源进行适当规划,集中力量,组成特别选修课“教师小分队”,巡回上课,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实现资源共享。 3.注重选修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从教学内容看,选修课则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从教学目标看,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从教学功能看,选修课则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我们应注意研究选修课的特点,根据选修课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实施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把自己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注意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学习方法的运用,联系现实和学生实际,以新课程标准为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方法应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探讨多种方式的教学理念,专家讲座、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都是其基本形式。 4、开发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高中历史选修课开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技术中心、校园网及各种资源;还可以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如博物馆、历史遗存、乡土资源等。网络资源的开发能够拓展历史学科的学科化和知识化的局限,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可以对历史教学的开发和内容的重组提供强大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建立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弥补不足。农村学校可以与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共同办学,让农村学校享受到全国一流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做到资源共享,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办学等方式来互通有无,优秀教师也可以相互交流。选修课教师也可以流动起来。 5.改革传统评价体系,科学评价选修课程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课程选择、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及学业成就的评价,它对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直接影响。而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发展过程;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忽视了综合素质和能力。课标要求选修课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其评价不能机械套用传统评价模式,应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根据其自身性质和规律,建立一套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发展和潜质开发的评价体系。评价时要注意各类选修课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依据各自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科学的评价不但能有效地推动选修课程的实施,而且能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影响选修课程建设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高考选拔制度所带来的功利化倾向、班级教育均衡运行机制等等。但毫无疑问,新课程所倡导的选修课的开设理念是先进的,目标是清晰的,从均衡教育的高度,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高中选修课程的建设是必要的,也会在不断总结完善中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选修课与个性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9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江山野.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制度(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9 [4]华中师范大学走进高中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