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案例,激活通用技术课堂 摘要: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特点。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案例教学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适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如今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的运用案例仍有待探索与研究。本文针对目前的这些问题作了总结与分析,同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例,就“通用技术课堂中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案例 通用技术 选择 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前车可鉴,更没有现成的成功的实践与理论的指导,只能是一种尝试、一种挑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用技术教材中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或来自生活,或来自生产实践,或来自科学前沿……案例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启发性大。但是,由于通用技术教师一些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一些则是高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如:教育技术学)。这就导致教师的自身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迷茫。同时,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时效性与地域性较强,可选择的余地较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经验来辅助教学。那么,应该如何选择适用的“教学案例”呢? 一、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学案例的使用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 使用教案案例太多,对案例的分析浮于表面,没有挖掘。 生活中案例无处不在,而且丰富多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常常难以取舍。加上教师抱有“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及是成功的课堂”的心态。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在45分钟的课堂中,有些老师用了十几个案例进行分析,这就制造了“填鸭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容量大,效率高,可实际上: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有位老师在上“设计的一般原则”这节课时,在讲“实用性原则”时,用到了电视机、手机、自行车;在讲“创新性原则”时,用到了瓦特蒸汽机、洗衣机的革新、电子芯片的演变、指纹识别门把;在讲“美观性原则”时,用到了各种各样的碗、鞋、玩具娃娃、时尚的服装;……整节课下来,共用了21个案例,每个案例都花费了平均的时间,没有一个案例能分析的清晰透彻。整节课中只见教师在不断的播放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视频,教学变成了视觉的盛宴,课堂变成案例的堆砌;学生目不暇接,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内化。其实,课堂中的案例贵在精而不在多,教师只要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详细分析讲解,让这些案例贯穿整节课,成为课堂的线索。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了案例分析的方法;能透过案例的表面信息,挖掘出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技术思想,同时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2、 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随意、没有针对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个通用技术老师往往任教很多班级,而不同班级之间由于班级氛围、学生的基础、学生习性等不同,同一节课在不同班级间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班级间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选择不同的案例。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就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班级:文科班、理科班、特长生班。不同类型的班级中男女生比例、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若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根据这些具体情况,笼统的使用一样的案例,那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肯定存在差异。我曾经在一个文科班里使用篮球方面的案例,但是由于这个班级的男生少而女生多,导致了整个课堂气氛很不理想。 3、 对教材中的案例理解不透,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 例如地质版《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中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有些教师认为这个案例过于简单,学生可以自己掌握理解,所以就另外准备案例。殊不知:看懂的东西未必真正了解,简单的知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表面上看,“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这个案例很简单,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设计对技术发展的作用。在思想方法方面,这个案例是便于学生理解设计在技术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来看待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另外,交通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从古至今交通工具的发展飞速,用它来说明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具有典型的意义。如果把这个典型案例替换掉,着实可惜。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案例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层的内容。因此对教材中的案例要深入挖掘,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懂案例的同时,更应该深刻理解案例所蕴含的技术原理、思想和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完全的使用教材中的案例,没有根据地域与文化的差异进行取舍。这也会导致课堂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了解流程》时,使用教材中的案例“马铃薯的播种流程”。但是我们南方地区,根本没见过马铃薯的种植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跟学生分析这个案例中的流程环节:切种→布种→掩种,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另外一位教师则对这个案例做了一定的处理,选用地瓜的播种流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案例要有适当的取舍,对于具有明显有地域性、文化性差异的那些案例,教师应该选用其他的案例进行替代。 二、关于案例使用的几点建议: 1、精选案例,深入挖掘案例的深层意义。 课堂上所使用的案例贵在精而不在多。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最好能使用一两个案例贯穿整个课堂,让案例成为整节课的线索。这样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便于学生深入挖掘和思考。 例如,在讲到“设计的一般原则”时,我选用了不同的杯子作为课堂的案例,通过展示不同杯子的用途来体现设计的实用性原则;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每个杯子间有何不同与创新点,从而引出创新性原则;接着我展示了几款款式新颖漂亮的杯子,让学生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自然而然得出设计的另一个原则——美观性原则;在学生欣赏不同杯子的同时,我同时让学生思考哪种杯子的安全性能最好,得出设计的安全性原则……整节课上“杯子”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而杯子在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再熟悉不过的物品,所以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了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世界里的案例。 通用技术不是一门空乏的、理论化的学科。教师选择的案例如果是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但又容易让人忽略的事物,能让学生发现设计与技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选择学生熟悉且有趣的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意味着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这就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铰连接”时,我拿出一把生活中常见的折叠式雨伞,请学生认真观察伞骨的工作原理。利用实物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很轻松就掌握了“铰连接”的知识。在讲到“人机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我把学生带出课堂,师生一起在校园中寻找违反“人机关系”的地方,并请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将技术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选用的案例应符合学科特点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与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应带有专业的事物,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例如:地质版《技术与设计2》第四章第四节“控制系统的干扰”选用了“飞机俯仰姿态(角)控制系统分析”案例。涉及到很专业的知识,而学生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很好的理解这一知识。因此,我用“学生骑自行车逆风与顺风的不同感受”代替了课本里的案例。课堂实践表明,案例替换后,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花瓶,而是一把等待被燃烧的火炬。”而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点燃火炬的火种。所以教师应精选案例,以案例作为课堂的线索,营造轻松探索的课堂气氛,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培养学生用技术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M].地质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2[M].地质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重如何精选案例.李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