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浅谈《论语》的教学策略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12-12】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浅谈《论语》的教学策略

[摘要]《论语》是中华文化瑰宝,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言简意赅,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其中一些格言名句早已超越时空而传遍世界各地。对中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教育,《论语》也显示出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人通过走进凡人孔二先生,追问何为君子小人,借用成语名言学习,专题点拨、以点带面等策略激发中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品味先人智慧哲思,提升自身文化品位。

[关键词]  策略   兴趣  文化品味

儒家经典《论语》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内容博大精深,阅读它,能净化心灵、升华智慧、洗涤灵魂。自从2006年新课程改革,我省把《论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列入高中语文课程范围,并在2007年列入高考考试内容。然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孔子的时代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况且,《论语》言简意赅、思想精微。因此,学生在阅读上有很大的障碍。于是,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并能领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教师的我,不得不讲究点艺术或者策略?

一、走进凡人孔二先生

一说到孔子,学生满脑子浮现的必定是:思想家、教育家、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一说到他的思想,学生的印象必定是:高深莫测、杂而无章等,正像颜渊对孔子之道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生与《论语》的隔阂无形中已经生成了。因此,欲让学生不畏惧《论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要做的是:拉近学生与孔子的距离,把伟大的孔子凡人化。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是孔子作为圣人的重心所在,也是他人的难学之处。

即便如此,孔子生活在那混乱的年代,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的感慨吗?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雍也》)所以时代变乱中的人物,不但要长得帅,还要有口才。而对现代社会来说这还不够,还要有财。作为圣贤之人的孔子面对眼前充满罪恶的社会,发出一顿人情之常的牢骚。这是其一。澹台灭明(字子羽)是孔子的关门弟子,亦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相貌丑陋,品行端正。据说,在招收这个弟子时,孔子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论语》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雍也》)后来灭明发愤图强,在诸侯间深有名望,孔先生才方发现自己看走了眼,发出“吾以言取人,错过了宰予;以貌取人,错过了子羽”的感慨。这是其二。同时,在孔子的心中,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化的工具,亦是高级的社交工具。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要讨论,而孔子不见,故意取瑟而歌,就等于是一种不言之教。然而一心提倡礼乐的孔老夫子,居然也有过厌烦礼乐的时候。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对音乐为何出尔反尔呢?孔子主张人要爱音乐,当武城人真的那样做得时候,孔子又有点小失落,正像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其三。孔子也曾有过逃避现实政治,如: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孔子想到过要去朝鲜,在那里,中原诸国的各种罪恶,可以眼不见心不烦。又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甚至,曾想过随波逐流、自我放逐。这是其四。还有子路质疑孔子从政上的饥不择食……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也仅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过烦恼、有过纠结、有过矛盾……当然不变的一点是:始终不向现实低头。于是孔子的形象既高大又让人真实可感,不再是那个“、良、恭、俭、让”的严肃形象!

二、追问何为君子小人

阅读原著时,很容易碰到两个词“君子”和“小人”,记得曾经和学生一起统计过,一部短短两万字左右的《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其中有18处还是将“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作鲜明的对比。在现代社会中,君子指道德纯美、旨趣高洁的人;小人指缺德失范、卑鄙龌龊的人;它们是一对富含褒贬意义的概念。那么,到底在孔子的心中君子小人的内涵是什么?

其实在《论语》成书之前,我们可以在许多典籍里找到“君子”与“小人”,了解他们的含义。如:《尚书》中的“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诗经》“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左传》“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国语》“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以上的君子、小人基本上是一对指称人的身份的词语,大部分贵族和平民。不过,《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其君子指丈夫;“君子是则是效”却是指被效法的对象,即就其道德风范而言;“君子无易由言”则是指明智的人。因而,西周到春秋末叶,君子、小人已从表政治地位开始向表道德品质的范畴过渡。

而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中后期,君子小人也指贵族和平民,如:樊迟问稼中的“小人哉,樊须也”,以及“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故旧不移,则民不偷。”这里的君子、小人保留了表征身份和地位的含义。固然如此,《论语》中的小人出现24次,用指平民的,也仅4次。更多的是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上的区分。“君子不器”(《为政》),孔子认为君子须博学广通,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然而,公冶长篇第四章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  “何器也?”“瑚琏也。”中华第一儒商的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终生敬仰老师,孔子过世,弟子依礼守墓三年,惟独子贡守了六年。瑚琏是祭祀时盛放粮食的竹器,上头饰以美玉,相当尊贵。孔子比子贡为瑚琏,意在赞赏他的资质美好。可是瑚琏再华丽,仍然是器呀。原来,“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首先要尊重道德法制,不拘囿于一点点小利益,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其次是内心庄重、追求和谐,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或“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最后是说话和做事上的标准,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以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学而》)总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修养上,君子不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君子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涵盖了人生所有的美德,是要靠一生的努力去实现的。

三、借用成语名言学习

《论语》中有许多语句因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广博深邃的思想内容,而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格言警句。今天的很多成语典故和名言名句都出自其中。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用简易的去理解艰涩的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首先,通过成语学习《论语》。如:《颜渊》中“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可以了解它的出处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再看 “博文约礼”《雍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了解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而“化若偃草” 《颜渊》使学生明白“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即形容教化之易推行。以及出自《阳货》形容外表强硬,内心怯懦的“色厉内荏”,于是,君子和小人的形象就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通过背诵名句学《论语》。如:,通过名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使学生明白了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通过名句:“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使学生了解到,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通过名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让学生了解到孔子对学生们为官从政的忠告: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以上只是列举一二。因此利用《论语》高超

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了解其思想内涵。

四、专题点拨、以点带面

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率就是全优的了。兴致勃勃地学习,不仅是孩子们的幸福,而且也是教师们的幸福。”点拨法就是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经典文化阅读年代久远,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专题点拨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情。如在《论语》研读中,我设置了“仁与礼”专题进行点拨教学,先让学生查找《论语》中有关“仁与礼”的片断,引导他们进行质疑探究,学生在查找过程中,碰到无法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我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孔子“仁礼观”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孔子的“仁礼观”对后世的影响及对现代人的指导意义,最后派代表发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联系古今,畅所欲言,气氛相当活跃。古有芦衣顺母的闵子骞,又有重德治、兴礼仪、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今有“一心孝母有耐力,夫妻赡养六老人”的汤太平,最美妈妈吴菊萍;更有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各个领域的人物。同时又有彭宇案以及小悦悦此等事件的发生,于是人们开始质疑社会的公德心,在这种情况下,仁礼观更需提倡。在讨论交流及教师点拨中,学生对仁、礼有了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也激发了阅读《论语》的兴趣。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课后查找孔子的“为政说”“中庸说”“义利观”“教育观”“诚信说”等的片断交流,以点带面,化繁为简,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查找、阅读、交流,在讨论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论语》的认识,使孔子的思想了然于胸,也提高了自己的涵养。

以上的方法只是我的一些尝试,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于丹论语心得、傅佩荣论语解读等视频,使学生通过一个更现代化的手段解读《论语》……语文教学的道路是没有终点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多适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论语》 中华书局

[2]《论语别裁》  南怀瑾

[3]《孔二先生》 李中华

 [4]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齐鲁学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