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研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12-13】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福建莆田第十中学  林静静          

                                               国家级一等奖

[摘要]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新的思维空间,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最终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 少教多学  古诗文教学 兴趣  独立  思维

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比较低,更没有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面对此情此景,本人陷入了沉思,到底要如何构建自己的古诗文教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探索的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而诗歌教学中的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生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思维相互碰撞处于兴奋状态,其结果就可能是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而学习兴趣的激发、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开拓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成。
   
本人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法。

一、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诗歌作者由于和学生有着时代的距离,诗歌情感也必然显得委婉含蓄,学生理解起来自然难度倍增。基于此,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下放导语权,交还学生自主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我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如,在上《荀子 劝学》时,学生赵某导入新课时,引用了一首颜真卿的勉励人们刻苦勤学的《劝学》,其中解析到脍炙人口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整个班级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在赵某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其次下放作者、背景介绍权,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近那个时代。如在上《兰亭集序》时,学生张某某介绍作者王羲之的书法是“天下第一行书”,同时还谈起“东床快婿”的典故,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此情此景,教师乘势上课,引人入胜。

二、合作交流,探究思维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同时,“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好题目,其教是为了不教。如,在上《诗经 氓》时,我把全班54位学生分成6个组,每个组9位同学,完成一个问题。前三个小组分别完成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变、决绝的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第四组完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概括,第五组完成本诗的写作特点,第六组完成把文中的女主人公和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进行对比。最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间,各小组合作中存在的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组同学合作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及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迁移训练  学以致用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因此,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不光是让学生理解教学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琵琶行》中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琵琶女和作者之间的境况相同、感受相同、相互理解、相互同情。师生分析完之后,本人进行知识迁移、学法训练,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解读杜甫诗歌《咏怀古迹(其三)》,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情思,即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在训练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所学的当堂知识得以巩固。

四、课堂小结  收获重重

“少教多学”中的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好。如,在分析诗歌《短歌行》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时,张某某同学指出,“自己一直以来认为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是三绝中的“奸”绝,是一个狭隘的人,戏弄叔叔、杀死杨修等。可是,今天才真正了解曹操,他还是一个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领导者,更是一个拥有统一天下抱负的领袖。”可见,学生交流体会和收获时,击中了文章中的知识点或者关键点,比起老师的直接总结,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作为老师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还有下放提问权、下放整个课堂、曲设情景等的“少教多学”方法,其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少教多学”应把自主权归还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最终目的,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吕淑湘认为:成功的揭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又说课堂教学关键在一个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个公式。而把古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以运用“少教多学”也要灵活运用,这个便要靠我们教师本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以上只是本人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语文教学的道路是没有终点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多适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邵宗杰,卢真金.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0-08.

[3]唐荣祥.“少教多学”模式在教育中的具体效果探析[J].中国教育,2006.

[4]黄梦琪.古诗文教学新标准探析[J].江西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