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研究
画地为牢的悲剧 ——试析苔丝之死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7-04-30】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画地为牢的悲剧

                  ——试析苔丝之死

福建莆田第十中学 林丽丽 351100

  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悲剧性色彩浓郁的经典之作。这出主人公自我囚禁,受害者与施害者两种身份交杂重叠的悲剧,有着冲击人心启迪思索的力量。对悲剧进行由果溯因的“探秘”之旅,使得我们直抵文本之里,萌生对女主人公苔丝深切的怜悯之情,并施予自己的人文“关照”,即一种“悲剧”式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悲剧  男权意识  内化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著的《德伯家的苔丝》无疑是描绘女性人生悲剧的经典之作。女主人公苔丝善良美丽纯洁、坚强勇敢。她虽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但却坚持自食其力,勇敢肩负起全家人的生计担负,与外界并无甚瓜葛。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约翰·德比被人告知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代,便得意忘形起来。于是他和妻子决定让女儿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以求在经济上得到帮助。结果在“攀亲”的过程中,她认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男人——亚雷·德伯,并被其诱奸,失去贞操,成为大家眼中“不洁的女人”。这是苔丝悲剧的开端。

但悲剧似乎绝不肯止步于此。因为那次“事故”,她怀孕了,狼狈回家。乡邻人异样的眼光,直戳脊梁骨的指指点点,让她变得更加敏感脆弱,没有勇气抛头露面。随后孩子也夭折了,便彻底断了她留下家乡的理由和念想。之后苔丝到远离家乡的奶牛场打工,并遇到了安吉尔·克莱。并在克莱真挚而热烈的追求下,爱上并决定嫁给他。可就在结婚当夜,因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过去“不贞”的经历,而遭其抛弃。后又因家庭再次遭到变故,不得不再次委身于毁掉自己一生幸福的亚雷·德伯。最后当历经生活磨难的克莱回来重新找她时,苔丝在炽烈的爱情和巨大仇恨的刺激下,举起复仇的利刃,在绝望和愤恨中杀死了亚雷·德伯。自己最后也惨死在绞刑架上。至此,苔丝终于结束自己短暂又悲情的一生。

苔丝人生的悲剧性不言而喻。那我们就有必要追问下: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谁把苔丝推向了死亡的境地?

首先,是由男权社会下的男权意识罗织遍布的巨大网罗所致。西蒙·德·波伏娃曾指出女性是在男性主义霸权文化作为附属的第二性别存在的事实。男性作为社会的主流,掌控社会绝对的话语权由来已久。男权主义认为,女性是附属于他们而存在的,只是他们身上的部分装饰品而已,只是起着修饰作用。而女主角苔丝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便是这样一个男性至上的时代。

苔丝纯洁无知,被亚雷·德伯骗去贞洁,本是受害者。可当她蒙羞回家后,人们却把非议讥讽的矛头指向“无辜”的弱者——苔丝。而造成这悲剧的始作俑者——亚雷·德伯,却能够依附着父辈的金钱权势在当地称霸,可鄙可恨。但人们却把非议讥讽的矛头指向“无辜”的弱者——苔丝。可见,那个时代,即,以男性为绝对主体的男权社会,其男女地位的悬殊。男方永远无罪,即使有罪也只是微小的,而女方才是背后的元凶,所谓“红颜祸水”。这种植根于男权社会上结构累积形成的男权意识,无形中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女人具有极大的攻击力和杀伤力。

毋庸赘言,亚雷·德伯是卑鄙下流的存在,是恶魔的化身。如果说亚雷·德伯是真小人,那么被苔丝视为“天使”的安吉尔·克莱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在克莱眼里,苔丝如同“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纯洁清新。于是他便爱上她,并狂热地追求她。克莱是个接受过进步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鄙视阶级观念和等级偏见,由此看来,他似乎是个“真和善”的存在。可在结婚的当夜,当苔丝向克莱坦言自己“失贞”的过往时,一向“倾慕”她的克莱竟丝毫不为其“坦诚相待”所动,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克莱自身也有过不羁的风流史,可他对于自己的“浪迹”却讳莫如深甚至视而不见,这是男权意识“熏陶”下不自觉的体现。对人或事物极度失衡的双重评判标准,而这标准尺度的鉴定便是由男性说了算。

再次,是由男权意识不自觉的内化所引起的认知错位。苔丝遭受凌辱,为此付出了一生幸福的代价。她是弱者,更是受害者,她本该作一番“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的呐喊状,至少把心中的不满愤懑一吐为快。可她没有,她自认为堕落有罪,甚至是罪无可恕,所以会在结婚当夜把自己的受辱经历毫不避讳地说与克莱。她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克莱,既渴望得到他的爱,同时又因承受不住内心的痛苦煎熬而不自觉地抗拒他的爱。这是一种对自我精神感情的囚禁。她为何会有如此纠结复杂深切的心理体验?那是因为处于男权社会的体系之下,长期受到男权观念意识的“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这种客观异己的东西早已渐渐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骨髓,成为身体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生相克。她对自己困苦不堪的处境无能为力,也不想改变,因为她也潜意识里把自己归为“祸根”,享受不到幸福实是“咎由自取”。所以她既是这出悲剧的受害者,却也是亲手葬送自己的施害者。她与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两个男人,以及世人的谬俗偏见,共同谋划一场“自杀”的戏码。

最后,与其悲剧性的性格相关。苔丝真诚善良,不懂得掩饰自己的“劣迹”,招来了克莱的离弃。她果敢坚强,追求自力更生的生活状态。即使后来因为家庭遭到变故而不得不委身于亚雷·德伯,她也不甘心沦为情妇,富足的物质生活丝毫不能改变她质朴的心性。所以事实上她是具备一定反抗性的。但是这些许的反抗性上又裹挟着巨大的妥协性。她生性敏感细腻,“纠结痛苦”是其性情的常态。她始终觉得自身是“肮脏”的,无法挣脱男权意识给予自己身心的牢笼,从而去拥抱本有的幸福。再者,苔丝对爱情的“盲目执着”,使得她无法看清克莱的“虚情假意”,并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断送自己的性命。用“血染”的人生完成了对“幻想”中的“爱情”的祭奠。

哈代笔下的“苔丝”早已成为文学画廊里不可或缺的经典人物形象。苔丝身上的那种隐忍坚强,和她短暂又悲情的一生,至今都萦绕在后世读者的心头,为她叹息垂泪唏嘘不已。这便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尽管时空不一,但仍能找寻到共同的情愫而相知相惜。通过对苔丝这场自我囚禁般的画地为牢的人生悲剧的剖析,让我们对这个女性油然而生一种可悲可叹的复杂多元的情感体验,并在这种情感的宣泄体验中得到熏陶与升华。而种“悲剧”式的人文关怀,也许正是悲剧这种文学艺术样式最具价值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西蒙·德·波伏娃.   第二性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该文汇编于《商业文化》2015.9(下)国内统一刊号 CN11-3456/G0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