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研究
浅谈如何用问题促进阅读教学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7-04-21】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浅谈如何用问题促进阅读教学

 

                                                  莆田十中  林群英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一个好的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精彩的问题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角度来阐述如何用问题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一.读前——问题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应因生、因时、因材,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问题。用问题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教者轻松愉快,听者心倾神往。轻松愉快地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课文做好铺垫。例如,在教新课标Book2 Unit5 Music时,可事先挑选几首经典歌曲,分别代表摇滚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爵士音乐等。在导入时直接让学生欣赏音乐,然后问:What kind music is it?”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也自然地导入到教学内容上了。

二.读中——问题释疑

新课程考纲对英语阅读的要求是: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和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作出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又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这个时候设计的问题,要顾及不同的思维层次。按照布鲁姆(1986)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可分为由低到高六个水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一种问题都与学生的不同类型或不同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都有其独特的思维发展价值。何安平(2001)把布鲁姆的问题分类简化为认知——理解——应用。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设计一些适宜的低阶问题,还要多设计一些可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高阶问题。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兴趣,使他们在问题探索中发展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一般可采用两种类型的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事实性提问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提问,这类问题只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事实性的表层理解,并根据短时记忆或者查看课文找到答案。这类问题在教师的课堂里经常被使用。如碰到人物生平介绍或说明文时,可以借助图表、填空性问题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教Book2 Unit3 Computers时,可让学生完成一个表格:The timeline of computers development. 这类问题浅而易懂,它有助于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的一项技能——细节理解的有效途径。再如在讲到Book2 Unit2 The Olympic Games古奥运和现代奥运的区别时,可以设计一个图表来比较展示它们在类型、参加的运动员、国家、运动项目和奖牌等方面的不同,并进行缺词填空。

但是过多地使用这类问题,是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的。同时学生的水平有差异,为了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同学都有所收获,必须设计一些需要思索性的问题如解释性问题。解释性问题是根据课文相关信息提问,这类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要结合个人的知识和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设计可以针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猜测生词、难句等。设计的题型可以是猜测词义题、主旨大意或针对文章中的某段或某个难点而进行的推理判断题。如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Wang Kun is a_______ person.  A. braveB. kindC. timidD. Careful  (Book1 Unit3 Travel journal)。这类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尽可能多的思索机会。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才得以真正提高,学生才有机会实践和输出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提问角度的把握,怎样的角度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在教授Book1 Unit 4Earthquakes 时,设计语篇理解题时,可以不采用学生平时常用的true or false 题,而是设置了一个情景。 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是报社记者另一个是地震幸存者,记者采访幸存者,这样学生通过一问一答自然就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一些场景,学习热情也比较高。

三.读后——问题引思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以及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Nunan(1990)提出在课堂上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是有效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之一。开放式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能激发学生开放性回应;要求学生进行高层次思考,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信息,发表较有深度的看法。分常识型:“Do you know what a cultural relic is? (book2 Unit1 Cultural relics)、预测型:“What will Wang Peng do to win his customers back?”(Book3 Unit2 Healthy eating)、 评价型:“Is it worth rebuilding the Amber Room and why?(Book2 Unit1 Cultural relics)。这种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就课文的某个事件或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问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此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设计思索性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觉得步子迈得太大,我们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分小步,层层推进,激发他们的思维。根据Krasheni+1“输入假设”理论,如果课堂上学生的水平只能够回答封闭性问题,教师可利用层次略高的半开发性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 “Is it...” “When...” “where.........,这样学生的理解才有可能得到提升。之后再以回答半开放性问题的水平去冲击更高层次的开放性问题。这样随着开放性问题的逐步增加,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抓住关键点进行激疑——释疑——引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问题成为思与学的纽带,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Nunan,D. The questions teachers ask. JALT,12:2 1990.

[2]布鲁姆(著). 教育目标分类学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3]何安平. 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 [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4]蔡映桃. 英语教师阅读课提问开放性问题的情况调查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5)

[5]汪朝霞.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