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走班制的班级管理有效途径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李金珍 摘要:走班制教学是新高考制度下依据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班级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具备学生自主性选课、多样性课程类型等优势。走班制教学模式在新时代发展高考改革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实施需要深化教学理论研究,有效化开展走班制教学,完善教学机制。 关键词:高考改革; 走班制;班级管理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运行,社会创新型人才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在学校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传统班级授课制度的限制。自2014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新高考制度已经逐渐形成,对于高考制度的教学改革也随之开始。在新教学机制中如何有效实施走班制,如何实现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教学机制中显得很重要。 一、新高考改革对走班制教学的需求 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的制度,强调了各学科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结合,并重点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问题地分析与解决能力。自主选科的模式新颖而灵活,面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难以满足新高考制度的要求。 新高考的改革制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有了新的标准,多元化的录取机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存在,支持学生自主性选择科目。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人生规划不同的需要,这就需要改变现行教育机制,改变教育模式,施行具有多样化和复合性教育模式,因此,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走班制教育教学模式的施行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走班制教学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途径 走班制教学理论的研究需要深化实施走班制教学实践,随着走班制教学地不断深入,各个利益群体对走班制教学的认知还存在的很多的异议。走班制教学在我国仅仅是起步阶段,对于走班制的研究还很浅淡,学者对于相应理论的研究,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走班制教学机制仍存在相应的质疑,目前我国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应用和实践,多数还是以学生的成绩进行性分层,而不是为学生的个性化特色进行相应的分层,走班制教学是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切实根据学生的特色进行相应的人才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施行走班制教学需要从源头上把控走班制教学的内涵以及教学目的,深入对走班制理论的研究,才有助于走班制教学实践的发展。 新课改对高考影响和要求,使走班制这一新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走班制教育教学能否真正满足高考改革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实施走班制教学对于学校来将需要满足一下条件:第一是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硬性教学设施,例如授课教室、授课设施仪器等,还包括充足的教师资源等软实力。新高考的改革要求下,学生自主选择的组合方案种类较多,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大幅提升,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下难以满足走班制教育的需求,因此学校在实施走班制教学时,需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盲目,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指导,这就需要充足而优质的师资力量,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深厚,还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素养,以便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第二,雪乡应该具备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不稳定的走班制教育管理,不断为学校教育管理增加难度,包括班级文化的建设、学生考勤制度的管理等,随着走班制的出现就不得不对原有的班级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升级,例如提升任课教师的管理意识以及学生自主的管理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综合管理模式。 评价教育是对于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教育评价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因此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反馈,对教学单位来讲至关重要。在走班制教学实践中,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针对多样性、目标性、多元性进行评价,提升走班制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完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走班制能否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走班制教育教学模式是为适应新高考改革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选课权与自由选择权,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创新性培养的优势不断得到学者以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在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与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走班制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学校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保障,满足高考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臧铁军,杨君. 新高考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转换研究[J]. 教育研究,2017,38( 12) : 68 -75. [2]钟秉林,王新凤. 我国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变迁与理性选择———基于 40 年高考招生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 教育研究,2017,38( 10) : 12 -20. [3]纪德奎,朱聪. 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诉求与问题反思[J]. 课程. 教材. 教,2016,36( 10) : 52 -57.
该论文2019年1月发表于《当代教研论丛》(CN刊号:CN23-1586/G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