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路探索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11-04】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路探索
黄跃龙
福建莆田第十中学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课程也成为了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传统的体育课堂,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可以从体育课上有所收获。探讨新高考制度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体育;教学思路

当前的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国家培育更优质的人才,新高考将体育列入了考试范围,增加了对学生的体能测试。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调整教学方案,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高中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考验。

一、新高考背景下体育课面临的困境

(一)重讲解、轻实践

虽然体育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对体育与课程的重视尤为不足,在教学中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以致学生在体育课上实践实践欠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二)重竞技、轻发展

竞技运动是传统的体育课程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并没有实现这一教学方法的转变,还是以竞技运动的标准安排学生的内容,忽视了学生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1]。并且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很可能导致学生的身体技能受损,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重结果,轻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能,然而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还是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核也侧重于学生的成绩,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培养。体育课程中新的考核制度的迫在眉睫。

二、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讲解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对教材的遵循下,教师可以不断吸取当前体育课程发展的积极素材,并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融入到当前的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体育运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他们做好资源的挖掘,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某校体育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为学生进行教材挖掘时利用生活中的废旧足球和沙子帮助学生制作了实心球,这一资源充分得到了班级男生的喜爱,他们看到后也纷纷回家效仿,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培养了新的体育爱好,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也为新型体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素材。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中也过于注重自己的考试成绩,进而忽视了体育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动性。但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充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能仅仅按照理论灌输方式对学生讲解体育精神,那样难以达到有益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学生的优秀事迹来形成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方式,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体育精神[2]

在实际教学中,广东某校的体育教师面对新的高考方式,力求改革体育课程的现状,首先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着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班级体育特长生的榜样作用,让特长生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些个人事迹,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提出应该锻炼的方向,学生通过与特长生的互动,进一步提高了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了体育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体育精神。

(三)改革考核办法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考核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要实现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就要转变传统的考核办法。在考核中本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目的,增加新的评价方法,比如实践操作、口试等。

例如,某校在改革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时,除了以传统的笔试成绩为标准,还增加了对学生体育项目的实践能力考核,并且,时间部分与笔试部分占据着同样的比重,学生在考核时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在体育室进行相关的技能操作,这是对传统考核方式的重大转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高考形势下,转变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奎强.新高考背景下的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9):147-151.

[2]成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6(36):91-93.

 

2019年6月份发表于《文科爱好者》杂志

刊号:CN51-1613/G4 ; ISSN:1671-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