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研究
问题意识,让作文审题更深刻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11-04】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问题意识,让作文审题更深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作文,作文在教学和考试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翻开近年高考的全国卷,作文所占比例遥遥领先,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总成绩。然而作文分数普遍低下,高考作文中偏题、离题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精心引导,培养问题意识,寻找材料与写作间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概括、分析、思考,发现命题中的问题,深入挖掘,把握内涵,准确审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问题意识;作文;审题

 

语文核心素养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的培养首要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写作时所谓的“审题”就是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内容的书写直接与学生思维挂钩,体现的是学生能否对材料的理解把握,思维的深刻与否,如果在这一环节存在偏差,即便结构清晰、论证有力、语言文采,也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当作文呈现在眼前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仔细阅读材料,寻找材料中矛盾所在,运用批判性思维辨析,领会材料内在实质,让写作不再是苦差事。

一、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共性

在审题上,大部分学生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作文字数凑够了,但离题、偏题了。对于材料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抓住了材料的个别关键词句,不仅没能准确分析材料,也没有发挥辨析思维,更不可能看到材料的实质,导致内容空洞肤浅。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正确引导,正视材料,准确分析,挖掘内涵,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翻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归纳出以下特点:首先,命题材料中一定存在“矛盾”,这里的“矛盾”指的是“问题”、“争议”等,有时它是一组,有时亦是多组,有时“矛盾”直

—————————————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议论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立项批准号:KCZ-201903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凤英1979-),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本科,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fyfang2002@163.com,联系电话:15205959219

接呈现,有时“矛盾”间接呈现,需要学生自主挖掘。其次,是“问题”蕴含哲理的隐藏性。“问题”不直接呈现,而是借助显性材料,像关键词、漫画、新闻、诗句等,以此折射社会、人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阐述。最后,是“问题”的拓展性。由“抽象”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元”注重问题情境的营造,暗示考生比较辨析,在不断地认知中判断、发展。

二、培养学生作文问题意识策略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避免审题立意的错误,下面我就以问题意识为思维抓手,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问题”意识培养策略,以此优化审题,改善现状:

(一)统筹布局,发现问题

面对作文材料,第一眼看下去的最初印象很重要,它会影响后续的判断,但不能过于主观,要从整体着眼,不要被无关紧要的细节束缚、缠绕,止步不前。初触材料,先要读懂,一字一句地推敲,在抓关键的基础上概括作者意图,由此展开挖掘,探寻其中“问题”。以2017年全国卷1作文题为例,试题要求学生任选两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朋友读懂中国。根据材料提供的关键词有12个,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组合切入,围绕主题自我追问:12个关键词间有什么联系?我要怎么组合? 是“同类组合”还是“寻找熟悉的”?关键词只能两三个,找到了我要用什么文体?怎么表达?从何入手?外国朋友我要怎么帮助他们解答?关键词的背后是什么问题?由此,便能从不同角度切入,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思考,紧扣关键词,尝试将自身置于外国朋友的眼前,有效的思考探究。重重的疑问,便能促进材料与问题的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挖掘问题,质疑和追问是思维深入挖掘的利器。文章的精彩,不单单在于论点的深邃,而在于论点是否经得起反复追问、质疑,只有经过质疑和反思等否定性的检验,思考和结论才会坚实可靠[1,2]

(二)厘定概念,分析问题

面对作文中出现的概念,我们先学会“厘定”,所谓的“厘定”,其意为“整理、规定”,即先推测其在字典中的含义,书写个人対之的理解,再从中体会、表现个人的新发现,界定自己阐述的内涵。在审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运用自身对材料的理解,潜意识地把抽象的转化成具体,将陌生内容转化为熟悉的,以此加深理解,领会材料,展开对“隐性”问题的挖掘。为了让这一过程更理性,可以引入“比喻义”、“象征义”的概念,寻找认知结构中的相同点,适当批判,以此分析筛选,找出隐藏的内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经得起检验。还是以2017年全国卷I作文为例,材料中的关键词“京剧”“广场舞”一个雅,一个俗,但在中国都有立身之地,都在大江南北演绎着。由此,学生展开分析,尝试寻找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不难看出呈现的问题:“京剧”、“广场舞”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紧接着就可从“文化”入手切入“本体”社会,审视批判,运用批判性思考展开评价,联系生活实际阐述自身看法。此外,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度质疑辨析,尝试深化思考,创新立意,以此优化写作,让文章高人一等。

(三)提取整合,思辨问题

语文是一门诗意化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与工具性,命题者出题时往往会考虑到这一点,把名言诗句融入材料中,呈现现实中的话题给学生,让其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引导其抓住关键概念展开思辨,以此深化认知。当矛盾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时,找到矛盾点,先提取后整合其差异,运用辩证思维,审题的困惑解决了,论证亦展开了,中心论点确立了,阐述的论点鲜明了,文章深度提高了。

以2017年全国卷2作文为例,出题者要求学生从六个名句结合自己谈感触与思考,它们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经提取整合发现名句中含有:奋发自强、乡愁情怀、豁达自信、进取开放、敢于正视问题、富于担当等丰富内涵[3],不仅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而且还有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看似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4]。将六句并列齐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绝。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4],在对名句内涵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切入点可以是“小我”或“大我”的角度,利用古今的整合,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通过名句深挖其中的两三个名句的相同内涵,也可以辩证延伸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联系实际具体分析,兼顾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以此深化立意,让文章更具现实意义[4]

(四)理性批判,辨析问题

学会理性批判,是一种精神气质,能在多元对话中寻求合理,去伪存真,能使思维缜密、说理严谨,能很好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如2017年全国卷III,对高考的认识,引导学生多长点理性的眼光,多元看待高考,理性分析高考,在合理推理中不盲从,有自己对高考的独到见解,见解形成后再自我校正。一系列的批判性思维应及早注入脑中,在脑中生根、发芽后方能使审题深刻。

三、总结

总之,培养问题意识是能掌握作文命题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培养理性思维,快速抓住材料核心,优化材料审题,深化审题立意,更是促进写作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勇军让辩证思维之花遍地开放——2014年高考作文题说开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4,8:62-65.

[2] 王华芳.以思维为主导挖掘议论文写作的深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7:55-56.

[3] 张开. 强化育人突显改革——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J].2017,7:70-77.

[4] 惠兴. 聚焦优秀文化,关注传承发展——2017年全国卷Ⅱ佳作选评[J].中学语文,2017,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