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应用探究 Inqusition of the Mind Map Application on Chinese Reading Revision in Senior 3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林静静 (联系电话:18950778659) 【摘要】“阅读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读者跟随文本不断思考的过程,思维是阅读的核心与主体,贯穿阅读过程的始终。”⑴因此,对思维的培养是阅读及阅读复习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思维导图能够有力地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形成阅读的知识网络,进而提高阅读复习效率。 Abstract: “Reading is essentially a cognitive process during which readers think about what they are reading from the text. During reading, thinking is its core and the main part, going throughtout the whole process. ” Therefore, it's an important aim to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and reading revision teaching. The mind map is of great use in training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help them to form a reading knowledge network thu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revision efficiency. 【关键词】思维导图 阅读复习 知识网络 Key Words: mind map reading revision knowledge network 新课标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展开,其中之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要求在高三语文复习中也应该得到贯彻。然而,事实是,由于高三课程比较繁重,需要大量的阅读训练,学生对阅读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思维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究其根源:教师在长期的复习中对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培养的忽略,使学生阅读的知识显得繁杂、零碎,没有形成一种网络体系;对众多知识的理解应用没有明确的方向,以致于不会综合应用。 基于此,笔者做了一个尝试,将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应用在高三阅读复习课当中,打造阅读的知识网络,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的答题水平。 一、感知——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的特点介绍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也被称作脑图或者心智图,并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它是比较简单而效果显著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人的思维特点、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该思维法能够使人们从复杂的事物中,选择一个思考中心作为出发点,根据这个出发点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不同的关节点代表了与主题的一项连接,而且不同的连接又构成了另外的主题,再次向外发散出大量的关节点,这些连接点便构成了重要记忆,形成知识网络,即属于自己的数据库,因而思维导图具有浓缩性、直观性以及发散性特点。 二、理解——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的功能原理 思维导图注重图文并茂的技巧,符合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够使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激发高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循序渐进地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分析,并逐步形成敢于质疑、大胆思考的思维品质。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应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思路,达到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三、 运用——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的应用探究 (一)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曾指出“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原始起点,是理性思维的基础”。⑵可见,用直接的、可观的图像对人进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抽象的理性思维做准备。教师可以借助图文结合,颜色丰富的思维导图呈现课堂教学内容,为高三学生带来全新的复习体验,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善的阅读知识网络体系。 文言文的高考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实词、虚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断句与翻译和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其中实词又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的推断也有好几种。如果将这些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画出来,不但会简单清晰,而且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虚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将18个虚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以“而”为例:学生从“用法、意思、例句”三个点出发,之后从“连词、代词、动词、名词”四种用法入手,其中“连词”又可以分为“并列、承接、修饰、递进、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每一种用法每一个意思,从课内举出一个例子。这样的图非常直观、明了,在发散思维的同时,避免学生盲目背诵识记的乏味无趣,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对各虚词词义进行记忆。同时,语文课本是语文复习的起点和基础,因而还可以把高中必修课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知识板块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区分和归类,进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文言知识网络。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⑶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教师基本上是按专题复习理论知识,结合高考真题和模拟真题训练。如小说阅读复习中,第一个专题是概括内容要点。在传统的做法中,本人总是让学生边通读全文边标段落,接下来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这种做法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容易把一篇值得推敲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违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因为这种思维的过程是一种线性思维,不符合中学生思维的规律。基于此,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其内涵。在做2016年全国卷1文学类文本阅读《锄》时,本人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双方矛盾”,即“村民和工厂”和“村民和六安爷”;两对矛盾各从“焦点、解决、实质、两难”方面思考,总结出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图中“双方矛盾”的绘制分析,调动学生积极研读文章,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释疑,从而领会文章的真正旨意:作者对坚守农耕生活方式的赞美和对农耕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必将走向没落感到惋惜;达到明确阅读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良好效果。 (二)个性绘制——建立学生的知识数据库 有人说,思维导图更适合新授课,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和课文内容相关,思维导图和课文内容二者之间相得益彰。然而,本人认为,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也一定适用的,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语文是一门生活、人文特点突出的学科,在阅读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多而杂,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混乱,这时候教师更应该给学生以指导,引进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数据库。 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绘制思维导图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日趋完善,达到极佳的效果。当然,新的学习方法的尝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应是不断强化和深化的。然而,当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了较好的了解,教师就应该适时放手,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了,而且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设计,如“房子式、树状式、表格式”等等。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热爱的,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真正记得长久。而在高三的乏味繁冗的复习中,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无疑是一种幸福。 以散文阅读复习为例。在文言文、诗歌和小说复习的基础上,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已得到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系列绘制,建构散文阅读的知识数据库。如一学生做了“房子式”的导图:屋顶是“散文特点与阅读路径”,两边屋檐是“形(表、实)”和“神(里、虚)”;“形”下面的房间是“人物(行为特征)、事件(具体表现)、景物(有何特点)”;“神”下面的房间是“情(抒了什么情)、理(明了什么理)、言(言了什么志)”。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围绕“形象、特点、情感、语言、技巧”等几个方面继续展开,对散文进行了一个既细致又系统的总结,形成散文的知识脉络,使得散文专题知识记忆的时间延长了。 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应用,能够将一个模块或者一个主题的内容整合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实现融会贯通,将零碎、繁杂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系统,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因此易于得到学生的接受,便于学生阅读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答题的水平。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50446)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武兰.问题与改进: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片段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2)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