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习题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12-17】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高中物理习题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陈洪华(第十中学,福建省莆田市,351146

摘要:新课程下探究利用物理习题训练和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方法渗透。师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注意定理适用的条件,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统一性,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共同的模型,学会触类旁通,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新课程  习题  能力  相互

正文: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的发展。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应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以下是通过习题课来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与收获。

一、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方法渗透,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发展。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动力学知识近几年高考都有考查,反映出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理解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该章节内容并不难,可是随着教学的推移,知识量的增加,大部分学生反映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认为公式繁多,记不牢,运用知识求解时会不知所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也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可利用实验让学生分组计算讨论。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都能想出一些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能感受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达到融会贯通,可让学生相互交流,把不同方法表达出来,师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二、一题多解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定理,定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学生总是不愿意运用它们解题,仍然习惯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知识求解问题。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让他们有个清晰的认识,特安排例题让学生分组求解,并共同讨论。

利用不同定理、定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经常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同一问题,并进行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注意定理适用的条件、范围,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既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又能用动能定理求解的条件是什么?而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又受什么条件限制,让学生讨论、对比,找出它们在解题中各有何优势,从而得出动能定理适用范围更广、更具有普遍性,但它们都离不开牛顿第     二定律这一“根”。

三、一题多变,让学生自己改变题目所给的条件,从而对某些问题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遇到问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乱套公式、定律。

斜面体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物体b由光滑斜面的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则在下滑过程中,ab的弹力对b做的功为W1ba的弹力对a做的功为W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D

AW1=0W2=0 BW10W2=0

CW1=0W20 DW10W20

让学生自己受力分析、作图,得出答案,并共同总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W0;为钝角时W0,当力与位移方向垂直时,W=0,力对物体不做功。

让学生改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求解,发现各位学生改变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展示几位有:

1、若将斜面体a固定时,ab的弹力Nba的弹力N'做功如何?

答案:斜面固定时,由于支持力与位移垂直,故均不做功。

2、若给斜面体a一个水平向左的作用力,使ab一起沿水平面向左运动,则NN'做功情况又如何?

答案:Nb作正功,N'a做负功。

让学生自己完成,倾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也可以让学生继续改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解答,师生共同分析,并进行总结。

四、学会归类题型,进行对比、总结,掌握解题的规律、特点。

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后,可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回忆,总结。有些物理题可用同一模型来总结,如对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经过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出几种情况的共同模型,并利用已知条件,分别求出运动物体所受的弹力大小和方向或角速度ω。

学生通过受力分析,总结运动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受的力均为重力和弹力,且都是作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找出各自做圆周运动所在的平面,圆心及圆的半经大小,再让学生分别画出受力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理情景,却隐含相同的本质,学会触类旁通。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体验,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罗国忠《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3、高双桂、郭东岐《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