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江花月夜》中训练阅读思维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林碧华 【摘要】通过文本细读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剖析已知与未知,最终为解决未知寻找恰当途径并形成相关能力,此乃阅读思维训练的目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写景、抒情与哲思完美融合的诗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独特的课程价值。阅读思维的关键在于细读文本把握其微言大义,通过问题解决来训练和发展思维,达到授之以渔之目的。 【关键词】文本细读 思维训练 问题解决 根植理性意识,训练思维品质,应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帕斯卡尔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维依托于语言文字,也赋之以灵性。阅读思维的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刻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 一、挖掘《春江花月夜》的课程价值。 语文新课程规定“思维发展与提升”为高中生四个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1]。而《春江花月夜》这首写景、抒情与哲思完美融合的诗歌,其重大魅力来自于张若虚对理性和未来充满了信仰。古人常伤春悲秋,慨叹人生短暂、愧疚功业未就,望宇宙无穷而觉自身渺小,往往是消极的人生观。而张若虚却在思维上另辟蹊径:个体生命虽短暂易逝,但人类的存在却绵延不息,故薪火相传的人类与年年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将游子思妇的离情用优美的自然之景润化,让离愁哀而不伤,并以个性化的哲思、理性的光辉吸引着读者去探究自然与人生中美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因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诗思奇妙,其内容与情感的复杂性,视角和意义的多维性,以及主旨的多元性等,非常适合于深度文本分析与合理的断言论证,这正是“训练阅读思维”的绝妙资源。 二、教学策略:基于文本细读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 通过文本细读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剖析已知与未知,最终为解决未知寻找恰当途径并形成相关能力,此乃阅读思维训练的目的。 (一)文本细读。新课标规定:“思维发展与提升”为高中阶段学生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为18种学习任务群之一。余党旭认为多元思考、理性求索和平等交流是思辨阅读的关键,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文本细读,即要以本为本,基于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论证[2]。作者的真实意图应从文本中探求,其他一切对作品背景等的索解,都无可取代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对《春江花月夜》的研究要从文本细读入手。 如本诗的意象跳跃性大,营造意境奇绝。其精妙在于以整体为生命,将分散的意象并成有机的整体,达到和谐的意蕴美,突破了宫体诗的局部美[3]。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将江海相连、江月互动起来,把这似静却微动的景象达成“随波千万里”的阔大气象。这种高视野、广胸襟不仅是客观视像,更是流露了作者主观的臆想。此处的境统一着一切,将独立又分散的春、江、月、夜交错成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情景、心物相互交融的“场”。 (二)问题解决。对文本以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思维,便是基于文本对话的问题解决。具有开合聚散的问题才能让思维在感性与理性中升华[2]。《春江花月夜》笔者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深思而体悟之”:1.本诗具有画面美,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其构成的意境有何特点?2. 分析本诗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悟与前人相比深刻在哪里?3.“卷不去”、“拂还来”蕴含了思妇怎样的情感 4. 分析“鱼龙”、“鸿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5. 本诗是怎样做到“情、景、理完美交融”的?6.最后八句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7.“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先生是否对本诗过誉了? (三)尽可能全面地占有相关思维材料。阅读的思维材料一是来自学生主观的积累、记忆,二是来自客观的书籍、互联网资料或他人 。若按文学作品叙述视角来解读本诗,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认为扁舟子就是作者,是作者在羁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4],这是一个全知的视角。干国祥却在《细读》中认为,本诗既有男性视角,又有女性视角,是限知视角。月色统一了宇宙及万物的色 彩,以时空交错来追问宇宙永恒的为男性视角。“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 明月楼、梳妆台、玉帘、捣衣声,这些是诗歌中女性视角的“符码”,可以说是思妇的“标配”[5]。这是有别于孤独的游子男性的 视角追问宇宙时空的永恒“符码”。而蒋勋在《蒋勋说唐诗》中并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张若虚个人化的才气表现,他是从初唐时 期,“人精神的前所未有的辽阔,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开始的一种扩大”这样一个时代群体的视角中去解读[6],是从客观的视角。还 有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修订版)》中也有对本诗进行解读的相关思维材料等。 对于相关思维材料,教师可以从向学生提供到帮其自己学会获取,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利用纸质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 ,使其尽可能多的全面占有。 (四)通过思维训练掌握方法。学生无意识的思维很多,如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授之以渔,对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事 半功倍。以《春江花月夜》为例,笔者通过上述问题解决来训练学生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培养其阅读思维能力 。 1.形象思维。诗歌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来表情达意。学习本诗,反复涵咏,解决问题1,通过想象再创造,读者的视线和 思维都会被春、江、花、月、夜这“五象辉映”所牵引,以至于忘乎文字,进而达到“得象忘言”甚至“得意而忘象”的境界,使自 己与张若虚所描绘的意境产生共鸣,达到畅情千里、思接万载的“心物同构”境界[7]。 2.逻辑思维。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可分为: (1)分析与综合。分析,把整体打乱或分解,然后分别加以研究。如:解决问题3从情感角度,问题4从表现手法角度来分别研究本 诗的内涵和意蕴。综合,将部分或不同方面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解决问题6,既涉及到梦境与实境的虚实结合手法,又有“无限路 ”、“海雾”、“落月”等特殊意象衬托其无限思念和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2)归纳与演绎。归纳要引导学生把“情”、“景”和“理”的具体事实找出来再加以概括。如解决问题5,开篇以良辰美景使人渴 望团圆,并由此产生对宇宙人生的哲思(个体易逝但人类永恒——与苏东坡的《赤壁赋》异曲同工),再用“鱼龙”、“鸿雁”情景 交融的典故,“落月”、“流水”等意象表达游子思妇的离情。既有审美的张力,又有情感的缠绵。“众生皆游子”的象征意义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8]。在外为游子,在家为思妇,正是这具有普适性的情感让本诗更有生命力。演绎则相反,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具体结论。解决问题2就需要学生应先对“前人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有系统化的认知。教师可利用学生间的资源差异,或提供给学生相应的系统认知,或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思维材料,然后结合语境就可作出相应的判断。 3.批判性思维。与挑衅、找茬不一样,批判性思维要求读者对问题要有理性、探索性、反思性和有效性的思考。解决问题7,若从《春江花月夜》的接受史来看,它在诞生近400年之内销声匿迹,直到宋代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才重现诗坛,又经历了大概500年才第一次在《诗薮》中得到阐释[8]。在闻一多先生的论断之后近40年时间,李泽厚对闻一多“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主张,“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等论断进行质疑,他从“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角度进行解读,认为“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9]。它或许非盛唐的顶峰,但却是初盛唐之交的巅峰。阅读可以是浅尝辄止,也可以是披文入理。在文本细读中,质疑、探究、论证、建构,这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过程。 综上,《春江花月夜》诗思奇妙,独步诗坛,其巧夺天工的内容、情感和审美,独特的视角和多元的主旨,文本张力十足,价值丰厚,是“训练阅读思维”的绝佳选择。阅读思维训练的关键在于细读文本,通过问题解决来把握其微言大义,训练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能力,达到“授之以渔”之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7. [2]余党旭.批判性阅读:一条“光荣的荆棘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7(9):9-12. [3]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52-58. [4]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6:18-19. [5]干国祥.《春江花月夜》细读[J].名作欣赏,2017(7):99-105. [6]蒋勋.蒋勋说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6-52. [7]蒋念祖 张悦群.思维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D].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8]陈礼林.春江花月夜艺术魅力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33-37. [9]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