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师频道 > 骨干教师 > 教学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11-06】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而今,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考不考文言文,那么,我想,几乎很少人愿意去学文言文。

有人曾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学生认为 “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学生之间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可见一斑。

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我想,这与我们当前并不景气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无关系。当前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

一、教法僵化,形式固定

一般而言,老师在讲授文言文之时,教法僵化,形式也成了一种模式化教学。主要步骤如下,先是介绍作家作品,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接着逐字逐句的串讲全文,梳理字词,特殊句式,最后内容分析,思想讲解。整个过程已成为一种定势,毫无新鲜可言。

二、目标单一,“言“ “文”割裂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另一种是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

三、“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这种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其结果却是学生不能形成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不管教材如何变、高考如何改,如果教师理念不更新,急功近利的只为考试,那么灰色文言教学就永远也不会有焕发阳光之时。

因此,要改变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是否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活教活学,一扫笼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阴霾。在日常的教学,听课以及观看了相关的教学视频之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文言文字词活教活学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重点落实重点实、虚词,落实重点句式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在教学时,能否适当的换一个面孔,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某语文教师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对于“年且九十”一句中的“且”,作了一下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纪啊?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满90岁。

2:选B。愚公将要满90岁,而A项是小于90岁,范围太大,应该是过了89岁。

3:不对,应该选D。大于89,仅仅是交代了下限,小于90仅仅是限制了上限,都不准确,不合乎“且”这个词的意义。应该是过了89岁还未到但即将到90岁。

师:哦,要正确判断愚公的年龄,对“且”这个词的理解很关键。当然还要运用数学的逻辑知识。那么,到底哪个是正确选项呢?应该是已经过了89岁,还没有满90岁,这样才是严密的,符合原文的,答案应该是D。

这个例子中,教师灵活的落实了一个简单的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枯燥无味。

A:<90 B:>89 C: =89 D:90>x>89

1:选A。文中说“年且90”,“且”是“将要”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未

二、文言文朗读法激活课堂

某老师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学生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采取了借助对人物语言进行揣摩朗读的方法。

比如“老妇必唾其面”一句,老师设置如下几种读法:“老妇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等等。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们发现:第一种是强调决心,表明自己态度的坚决;第二种读法是突出手段的“下流”,以使大臣们畏惧;第三种是表现摆“老资格”,以势压人;第四种中间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或者停顿,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或者暂停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这样经过朗读比较,学生认识到:在赵太后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

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思维,激活了文字中的人情世态,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耳目为之一新。

文言文情景活教活学

高中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我在讲授“宫廷刺秦”这一高潮部分时,先是给学生放了一段视频,以此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可是对于“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疑惑不解,秦王身上本来就有佩剑,为何如此狼狈?

对于这个细节,我当时想到了大学时的一个经历,一个同学做过实验,剑负于背,佩剑如果太长,则很难拔出。通过这个讲解,学生消除了疑虑,最终明白了为何“秦王还柱而走”了。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

因此,活教活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正是我们文言文教学努力的最终目标吗?愿我们一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