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亮名校长工作室三年建设规划 (2017.9-2020.8) 一、指导思想 以校长的办学实践为主线,以名校长工作室活动为载体,以促进本校及区域教育发展为目的,围绕新高考改革新形势和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实际,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发挥名校长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个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培养培训和成果推广于一体的名校长发展共同体,使名校长工作室成为我省未来名校长培养的重要平台,成为区域中学校长队伍建设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依托。 二、工作目标 在三年的周期内,积极探索校长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快速成长,形成一支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较强的研究和管理能力、鲜明办学风格的能够产生区域辐射示范作用的专家型校长。 1.加强理论研究,打造专家型校长队伍。通过对先进的学校管理理论的学习,树立现代学校办学的管理理念,掌握办学管理的知识体系,促使工作室成员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或优秀学校管理者,以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新水平。 2.创建共享平台,形成学习共同体。希望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特定的工作氛围和条件,开展互访调研,发现亮点,诊断问题,解决难题等主题活动,建立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努力促进区域内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3.注重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办学效益。扎实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研究与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区域内学校管理新模式和新方法,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开展专题研讨,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工作室成员所在校的管理工作有亮点、有特色,进而促进区域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三、工作方式 1.理论学习 根据本校特色和区域教育实际,围绕“彰显特色,提升内涵”为重点,确立研究主题,推荐阅读书目,以个人自主学习和集体研讨等方式开展理论学习活动。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学期深入研读2本以上教育管理专著,定期参加工作室开展的集中研讨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和反思心得,定期开展读书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夯实理论基础。 2.专家引领 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名校长进行讲学传经,对学员进行更为高度又富有现实意义的引领指导;或组织学员到省内外特色学校走访考察,实地感受知名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举措,以拓展校长视野。 3.交流讨论 创新交流讨论形式和方法,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微信讨论群,开辟共享平台,每月至少安排一次线上线下读书会或研讨会,使学员在读书学习之余,能及时梳理、消化所学知识,并相互交换所思所感。 4.科研活动 要求学员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及新形势,确定研究课题,拟定专题案例,制定科研方案并扎实开展研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汇报会和专题案例分析会,及时形成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确保在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实现质的提升。 5.校长论坛 在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每年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专题论坛,共同研究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逐步提高每位成员的管理水平,初步形成自己的管理特长,在本地区范围内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具体措施 (一)组织分工 1.工作室室训:引领 合作 共赢 2.职责分工: 主持领衔:林光亮(莆田第十中学校长,全面主持工作室全局工作) 工作策划:卓文达(莆田第十中学副校长,负责工作室开展活动的策划工作) 宣传工作:陈东珊(莆田第十一中学校长,负责工作室对外窗口、平台的宣传工作) 访学外联:刘伟峰(莆田中山中学校长,负责内外联络工作,联系专家及访学的学校。) 课题研究: 黄世举(莆田市外国语学校校长,负责工作室教育教学、特色办学等方面研究课题的选题和方案的制定,撰写阶段性报告、收集学习资料等。) 吕明勇(莆田第十三中学校长,负责工作室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研究课题的选题和方案的制定,撰写阶段性报告、收集学习资料等。) 后勤保障:方建明(莆田市秀屿区毓英中学副校长,负责工作室相关设施设备建设工作) 工作室助理:林海清(莆田第十中学办公室主任,负责起草工作室活动规划和日常文字工作;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及各种制度的建立工作。) (二)工作步骤 结合本区域和工作室学员实际情况,工作室培养周期拟为三年,分为四大阶段。 (一)初始规划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在省、市名校长工作室专家指导下,做好工作室建设,如:人员分工、办公场所、设备条件建设等。办公场所及设备条件设在工作室主持人林光亮任职的学校——莆田第十中学。 2.明确工作室人员职责,制定工作室章程、工作室成员考核方案,包括成长目标、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相关制度。 3.举行工作室挂牌仪式,开展第一次研修,第一次研修主要任务是做好分工,明确任务。 4.建立工作室成员成长档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要求每位成员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建立成长档案。 5.各位工作室成员分析学校校情和办学特色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校情对已有管理经验进行提炼,对问题进行梳理,初步确定工作室教育教学专题研究项目及主要研究方式、达成的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及呈现(辐射)方式。 6.选定理论学习书目。根据现代学校管理要求,请教相关专家,推荐教育管理的相关学习书目。 7.建立工作室网站网页、微信公众号、博客等共享平台。利用“交流微信群”等新媒体,搭建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19年6月) 坚持理论提升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经验提炼相结合的原则,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下,稳步推进工作室各项工作。 1.理论提升 ①召开首期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室成员随主持人脱产或半脱产学习,根据推荐书目选择相关学校管理专著进行研读,至少研读2本教育专著,并作阅读批注和摘抄笔记,逐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学习期间,全程参与校长工作室所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和教研等活动。 ②工作室全体人员要自觉养成坚持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笔耕的良好习惯,积极经常地撰写教育随笔、案例分析、教育论文。 ③工作室定期召开学习情况汇报会,及时跟踪学员理论学习进度。 ④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组织全体成员深入走访各成员任职学校,实地调研学校现状,了解工作室各成员的学校背景、办学特色和教育问题,做好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工作,为工作室研究方向和各成员研究课题的确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研修访学 ①积极为成员们搭建研修培训平台。通过专家讲座、片区合作、蹲点学习、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每位成员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成员每学期接受不少于120学时的集中培训,完成主管部门安排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管理理念等培训任务; ②积极为成员们研修访学创造机会,拟至少开展2次考察访学活动。经教育局和相关部门联络好访学对象,拜访一些名校校长、基层教学骨干,争取专家们的传帮带,并对各类特色学校进行观摩,实地感受知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让成员有所感悟,将访学成果贯彻进自己的工作中。 3.课题研究 2018年初,各成员在理论学习、实地调研、考察走访的基础上,在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个人研究课题,向工作室提交开题报告,力求做到立项的课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现代教育制度的实践研究;新高考背景下校长领导力研究;如何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高考改革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德育特色研究等。 4.实践交流 ①开展挂职锻炼、片区合作、蹲点学习、传帮带等实践活动,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要求每位成员每年至少帮扶一名学校骨干领导。 ②总结实践研修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汇总确定专题案例,研究对策,落实解决办法,整理专题案例,召开专题案例分析会。 ③开设校长论坛。在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校长论坛。论坛可根据成员所处的不同区域,分批次分区域开设分论坛,发挥名校长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 ④开展室际交流活动。与其他名校长工作室开展联动研究,如校长主题沙龙、专题研讨等。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 1.总结个人专业(管理、业务)成长情况和学校工作的发展变化。 2.编辑成果:定期将成员的优秀论文、心得体会、反思、调研报告等编辑成册出版,形成物化成果。 3.对成员进行成长档案和培养成果进行评估与考核,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访谈调查、课题答辩、物化成果检验等评估方式,检阅工作室的成效及成员自身的发展状况。 4.撰写工作室三年一周期的全面工作总结,相关材料整理和归档工作。 (四)展示推广阶段(2020年1月—2020年8月) 1.开展研修成果巡讲会:将工作室成果进行区域推广,以发挥名校长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 2.丰富网络共享平台:建立名校长工作室的交流互动空间、资源生成空间和成果辐射源空间,完成本工作室的网页建设,上传工作室研究成果。 3.上报工作室工作总结,向上级部门申请对工作室第一期培养情况进行验收。
林光亮名校长工作室 2017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