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校长工作室 > 理论研习
【推荐阅读】《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9-09-11】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

王铁军

近些年来,教育界相继提出精致教育、精致管理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这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向教育科研提出新的课题。精致化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应答。

一、精致化:优质教育的管理理念

精致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是指交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以真善美为目标,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以求得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双重效应的管理理念和策略。

台湾学者较早提出精致教育、精致教育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追求精致化的过程绩效是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精致化是指品质管制与效率讲求的整合,即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精致文化”。精致管理有3个标准:卓越性、绩效性和科技性。

精致化,首先倡导一种精致文化的管理,即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模式有机整合,把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避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中存在一种“钟摆现象”,人为地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的思想与模式。其实,科学管理在注重科学原则、科学方法,强调制度管理、规范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人的因素的作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说过,科学管理“不是一套效率机械”,“也不是一套计件给酬的制度”,“乃是工作于某一机构或某一产业的员工的一种完全心理革命——是一种关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他认为,“任何制度都离不开人”,“采用最好的制度之后,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能力、坚韧和权威”。可见,科学管理并没有否定人的因素及其作用。同样,作为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管理活动的人本管理,也不能被认为仅仅就是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而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管理也十分重视组织结构的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变革。学习型组织就是人本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精致化管理正是融会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各自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其价值取向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观。

精致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至真、至善、至美的管理境界。从造就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培育和谐社会的现代公民的教育目的出发,精致管理把人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不容有失的管理思维,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求真,以科学精神规范人;求善,以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充实人;求美,以审美情趣、高尚情操陶冶人。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来实现这一真善美的理想目标。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追求,更好是永恒的目标。精致化管理,就是追求学校持续不断、永不停息的发展,追求一个又一个更好的发展目标。

精致化,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要求做到周到、精致、精细入微、精雕细刻。没有精致化管理,优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必然会流于形式,流于做表面文章。注重过程和细节,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重视细节,既体现了一种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体现了高度重视人的地位的人文关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特定意义上也会影响全局,影响发展的走向。“细节见证品质”,是否重视细节,在细小问题上处理是否得当,反映了学校领导者的人格素养。海尔总裁张瑞敏说得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做好简单的、平凡的事,就表现了管理者不简单、不平凡的精神和品质,就表现了他们不同常人的气质与境界。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每年安排两个铃声节。开学第一天是为一年级新生举办的首次铃声节,毕业班学生向新生赠书赠言,与新生同栽友谊树;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为毕业班举行最后铃声节。铃响后,毕业班学生代表致感谢辞,最年长的老师代表全校教师作临别赠言。澳大利亚的一些中小学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计划,还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这些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活动都充分展现了精致化的理念,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精致化,还强调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学校投入与产出的均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了质量,就有学校的生源,就有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才会得到家长与社区的认可与支持。学校管理不仅要提升质量,而且要放大优质教育的效益,即追求学校的绩效。学校绩效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2)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3)实现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目标,促进学校组织发展;(4)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投入与产出的均衡,也是精致管理的题中之义。学校办学、管理,既要注重投入,又要讲究产出。如今学校投入问题困扰着中小学校长,但是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均衡,对资金不精打细算,对资源不充分利用,就谈不上精致化管理。

由此可见,精致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管理,是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的管理,是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均衡的管理。

二、精致化:一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精致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广大校长和老师提出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就不可以做到精细入微、周到细致、尽善尽美。责任心,意味着忠于职守,尽职尽力,全力履行职责和义务;意味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敷衍,不推诿拖拉,不得过且过,勇于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意味着有高度的原则性,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不亲疏有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一个孩子落伍”,学生都能享受公平的优质教育,能得到和谐发展。总之,责任心意味着对教育专业、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忱,执着追求,不折不挠,全身心地投入,富有奉献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社会角色不仅是代表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每个人都是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个人的角色行为总是对社会和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承担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必须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按一定的社会规范去行动。

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责任心是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和责任伦理。一个人有道德良心,就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尽义务,同时也把它作为对自己的责任。没有这种深刻的责任意识,就很难说有一种道德良心。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就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尽职尽责,与此同时,个人的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责任心也是一种责任伦理,它是指一个人必须具备做人的热情,超越虚荣的责任感和与人与事保持一定距离的判断力,对自己行为的可预见后果承担责任。这一责任伦理的思想对于学校教育、学校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精致化学校管理所遵循、倡导的责任伦理,既是一种热情、一种责任感、一种判断力,又包含“对自己行为可预见后果承担责任”,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负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对学校组织的持续发展负责。精致化不仅面对现实,而且要着眼未来,要有终身负责的理念和策略,为学校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生涯发展精细导航,为教师的发展精心搭建成功舞台。

三、精致化:有效推进的策略

1. 学校发展的决策、策划既要有战略思维,又要有精致化思维。

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学校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决策、策划工作。决策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校发展方案进行研究和选择的过程。策划则是根据决策的理念营谋、设计学校的发展。决策与策划是一种前瞻性、预测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思考与研究,是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和模式,开发并优化组合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校发展的决策与策划,既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一着不慎,满盘皆损。科学合理的决策、策划是学校成功的一半,它能够引领学校走向成功,拙劣、平庸、粗糙的策划,只能导致学校失败或业绩平平。决策与策划学校发展绝不能大而化之。我们不仅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而且也要以精致化理念设计、规划学校发展。既要有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的策划,也要有发展环境、发展策略、保障机制的策划;既要有全局性、创新性、特色性,又要有操作性、可行性。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方案,又要从多视角设计各种可能方案;既要有发展的前景,又要把方案内容细节化、具体化。

2.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

精致管理最终指向是学生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不仅是少数拔尖学生的发展,也不仅是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少数学生或部分学生的发展,还不是精致教育、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精致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学校理所当然地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有人认为,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就降低了学校与教师的档次,把教师等同于服务行业的人员,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国内外早已把教育纳入“第三产业”,归属于服务业。学校、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为社区服务,就是无比崇高的事业,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教育就是服务,应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溧阳实验小学响亮地提出教育服务的口号,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他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间餐,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下雨天在传达室准备雨伞,让老师学生借用;教室内外的板报、宣传橱窗都布置在学生能够看得见的高度;实行教育投诉制和选师制。他们认为,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围着师生转,根据师生需求建设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可以说是对教育服务具体而形象的描绘和诠释,是对教育服务理念的积极实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所有工作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与实施。教育无小事,事事见匠心,这正是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的本质、精髓。

3. 追求学校适度规模的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有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这一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也存在教育规模经济和教育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有学者研究,教育规模经济具有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等特征。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审视当前我国规模办学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我国规模办学现象,是教育规模经济,还是教育规模不经济?一些学校的投入与产出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这些值得我们去探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及规模教育经济理论,也从教育工作自身的周期性、时效性、复杂性,育人的“不容有失”等特点,学校办学规模应以适度发展为原则,适中规模,小步前进,不宜提“超常规发展”的激进口号,规模适度,才可能实施精致教育、精致管理,才可能有条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一窝蜂”、“大呼隆”运动式的思维方式,头脑发热以情感代替理智的狂热浪潮,都曾使我们吃过极大的苦头。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按规律办学,既要有满腔热情,又要有冷静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周到细致的科学作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做蠢事。精致化管理则体现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 积极探求精致化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把技术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律转化为现实性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必须要有中介性的因素发挥支撑、保障作用,这就是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的模式。

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改革及管理模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根据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在认真学习、领会并努力实践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积极探索校本化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自主开发和编制可供学生多种选择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从课程层面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与途径,从课程层面来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有了精品化的校本课程,也就能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也才有坚实的基础。南师大附中多年来以教育实验为先导,以课程结构为核心,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走课程改革之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交叉,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构建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整体框架,同时又进行层次教学的实验。如今该校为学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就有100多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含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3个要素。保证教学工作育人的有效性,就必须变革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始终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它既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也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传统教学在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就是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把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选择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要会学。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加强精致管理,精致管理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保证,更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可以说,教学改革与精致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改革中加强精致化管理。如东县茶中学提出“没有一颗蛀牙”,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平民教育和精致化管理模式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每一个学生对于中来说,不过是几千分之一,而对于每个家庭都是百分之百的希望。基于这样的教育信念,他们狠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实施精致化教学管理,变“抓两头,带中间”为“抓中间,带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当堂达成”,要求教师讲课做到严、精、细、实、活、新,扎实教学,高效教学,不讲正确的废话,处理好中看与中用的关系,教学起点低,切入口小,课堂容量大,气氛活,使学生既增知识又长能力。正是在平民教育、精致管理的引领下,该校教育质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连续多年在南通市、江苏省名列前茅,形成一种独特的“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