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抓手,探究作文思维训练策略 莆田第十中学 陈伟海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抓手,创设写作情境,通过句式仿写来理清思维,通过吸收思想来活跃思维,通过切入角度来发散思维,通过整合话题来扩展思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必修教材 思维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果能不为死讲乱讲,而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之中自能影响作文。”[1]北大钱理群教授也说:“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2],由此可见:读好书有利于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写作水平。而语文课本教材是高中生最熟悉的,最现成的素材,利用语文课本教材进行作文思维训练自然事半功倍。鉴于此,笔者从自身的教学案例中挖掘、探究作文思维训练策略。 一、理清思维,依照教材句式仿写。 语文课本教材大都是专家经过“大浪淘沙”的筛选和长时间考证,它们文质兼美、各富精妙。教师若能从中选一些经典的作品来做仿写训练,不仅使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与辩证思维。此处仿写和我们平时考试中的仿写题不一样,仿写课文训练并不是严格依照课文的内容、结构,而是先理清思维,依自己思想表达的需要灵活地、有选择地仿写,正如张娴所持观点“仿写只是过程,而非最终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求学生可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创新,借以达到作文水平的提高效果。”[3]笔者在讲授《滕王阁序》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便有不少笔下生花的作文。 学生作品一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雪融而山青,冰退而水柔。晨光盈室,云雾绕山,天苍苍难有雁飞,路荡荡常有人往。白墙碧瓦,隐于清流翠竹,沉吟高诵,响彻九重云霄。 是日也,天朗气清,神清气爽。细说学业之重任,阔谈生活之乐事,挥手舞袂,载笑载言,旁人所视,无不奇也。每至午间,常有同窗学而不眠,至午半,方置于枕,倚被而眠。然室于一山之前,以当午日,故室昏暗,时逢阴雨,便无可书诵,无奈而眠。日落时分,众人皆入堂,因畏师之训斥,故无闲言者。然时至黄昏漫天,其景瑰丽,时而伴阵阵雀鸣,仰观者忧消愁散,静闻者心悦神静。 皎月悬天,星辰万里,路空灯明,万籁俱静。时过夜半,众友已眠,故独忆今日之行,无所怨悔;忽梦明日之事,志在高远,沉于题海,游于文间。今日所为,旨在未来。 学生作品二 时维三月,序属初春,沉雪融而崇阿染,景渐绿而轻风暖。步余足于操场,访风景于校园。 临书本之题海,得学问之真理。书声琅琅,响如炮鸣,各思其疑,石静山默。课上凝思,极学海之游乐。课余疏闹,穷同窗之知趣。 二、活跃思维,吸收教材有益思想。 选入我们教材中的文章蕴含的思想深刻而丰富,教学中可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从多角度开掘出有益的思想,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展开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4]例如庄子的《庖丁解牛》,我们就不仅仅要学习里面的文言字词、特殊文言现象这些跟我们高考文言文考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还要吸收里面的有益思想。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很多思想启示:①熟能生巧;②做事要善于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己;③循“道”而行,善于发现规律;④巧力用在点子上,不莽撞蛮干;⑤“技术”与“艺术”的境界上的区别;⑥纵使技艺高超,也要谨慎行事,不可骄傲自负;⑦高超技能并非一蹴而就、一步登天,而是通过循序渐进勤学苦炼方能铸就;⑧养生之道——要循规而行,循“郤”自保。在学生陈述和教师总结点评这些启示的过程中,师生的的思维不断地被激发唤醒出来,推理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对比思维和归纳思维层出不穷地在脑海中浮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总结出这些思想时,想到的就不仅仅是这篇课文,还有我们对生活的思考。通过这种长久的训练,学习课本教材时学生便不再是“思维空白何茫然”,学生写作时不再陷入“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的尴尬局面。 三、发散思维,切入教材多样角度。 一篇选文之所以经典,是由于它经得起多角度角度思考与解读。众所周知,高中生所学习的的第一篇文言文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切入课本教材,引导学生从郑伯、烛之武个人角度,从秦、郑两国与秦、晋两国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①郑伯角度:任人唯贤,知错就改;②烛之武角度:胸怀宽广,不计得失,以身报国,讲究说话艺术,成功不在年高,做人要勇于自荐;③秦、郑的角度:互惠双赢;④秦、晋角度:抱诚守信。学生可以选择角度新,感触深的角度入手。 学生作品一: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们时而哀叹命运不公、时运不济,徒羡他人上帝眷顾、成功如此容易。我们总是在想,这样的日子何时轮到我呢。 是的,这样的日子我们什么时候也能等到?可是,你又为这样的日子努力了多少?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成功从来都是青睐更努力的人,也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于国家危亡之际,佚之狐独具慧眼,相中了烛之武。烛之武被忘却了很多年,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被重用而自甘堕落,消极度日,相反,他更懂得时刻为有朝一日的被重用做好准备。他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学识,以至白发苍苍,仍未间断。静思冥想,若非烛之武平日饱读诗书与刻苦积累,何来佚之狐一眼相中并极力推荐大智慧的烛之武呢?若不是他长久以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又怎能在如此匆忙的任命之下智退秦师呢?他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便放弃了努力,想必当时已年近七十的他,也不会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所熟识吧! 人生就是这样,机会的到来总给人以意外。生活中并不缺少机遇,而要看你是否能够抓住它,也只有有准备的人,才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然后哀叹命运的不公。 所以,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吧!当机会来临时,抓住它! 学生作品二:谁成就了烛之武 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雄辩退却秦师。这才让他的名字不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冲刷,他的名字挂在历史的天幕之上熠熠生辉。而又是谁成就了他?是秦晋两国围郑,郑国危险之际,其好友佚之狐的举贤,还是郑伯的礼贤下士?这些因素都曾对他名垂千古起了推动作用。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终成就他的最重要的原因,成就他的最重要的原因恰恰就是烛之武自己。 若是没有实力、智慧,又哪里来的佚之狐的举荐,郑伯的礼贤,最终的秦晋退兵。若是没有大爱,又怎会不计前嫌营救濒危的祖国?若是没有大勇,年岁已高的他,又怎能单枪匹马闯秦营?实力、智慧、大爱、大勇,是烛之武的宝藏,也是他成就自己的关键。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日积月累的努力学习和长期不懈的坚持。 这两篇作文的角度相对于我们平常接触的赞烛之武说话的艺术和深明大义的角度来说,就新颖得多。当然,我们在思考文章的启示时,不仅要顺势思维,还要有批判思维,如对烛之武,我们不仅可以赞,同样可以逆向思维,批判烛之武,说应该像毛遂一样勇于自荐,让自己的才华不至于要到70岁的时候才得以施展。 “结构主义往往被看作一种方法论,甚至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5]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在解读归纳时,我们可以找到他们的相关点,把这些相关点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积累具有关联性的素材,而且整理中我们亦思考它们的相通处,思维中的归纳、横向、推理、辩证、分解、演绎、综合等也得到了锻炼。例如关于“道”的专题延伸,如求学之道,我们可以把文言文《游褒禅山记》、《劝学》、《种树郭橐驼传》、《师说》和《庖丁解牛》等综合对比联系起来,求学需要有高远的目标,要寻找并尊重学习的客观规律,持之以恒地坚持专心学习,不断地积累,在自己努力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向老师学习……若联系起高中学习的与求学有关的现代文,那就更多了,如《一名物理家的教育历程》、《咬文嚼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和《谈中国诗》等。治人育人之道:《种树郭橐驼传》、《庖丁解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治官为政之道:《长恨歌》《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过秦论》等。当然,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并不是每一篇都要深入挖掘,而是有所取舍,有详有略地学习。再如高考满分作文《更上一步,追寻心中的美》,引用了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游褒禅山记》中的“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陶渊明的《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白居易《长恨歌》的“不见长安见尘雾”,还列举了陶渊明和沈从文的事例来具体说明,课文中的语句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展现了考生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与考生平时的积累和思维的综合分不开的。在这方面,笔者常引导学生积累、摘抄、归类,体现在平常的作文中,学生的作文有着质的飞跃。如学生作文《美的真谛》开头是“美是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美是高渐离对荆轲的不舍,美是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愧疚,美是戴望舒对丁香姑娘的眷念……”这些素材都是必修一教材中的内容,却能够在考场那么短的时间里恰当运用我们学过的课文作为作文素材,用排比的句式来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美。这是源于该生平时注重积累课本教材,思考课本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剖析了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都是人世间使人感动的真情,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其相通之处,便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其他合适的地方。比如就这些素材就可以用到其他与人间真情有关的话题中。我可以说,人间处处有真情,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高渐离对荆轲的不舍,戴望舒对丁香姑娘的眷念,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愧疚……这些真情怎不让人感到温暖? 对于课本教材这个宝库,学生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如果我们教学中运用得当,相信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水平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怎样学好语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177. [2] 钱理群.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J]. 语文新圃,2008(10):5-7. [3] 张娴. 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对于周边内容的借鉴与吸收[J].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上), 2014(10):92-92. [4] 闻钟,焦文林.高考满分作文特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4. [5] 傅敏,田慧生.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