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源性疾病”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吃”出来的病。这些致病因子包括生物性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等。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两大类,涵盖了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二、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症状 (一)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1、沙门氏菌感染:生或未煮熟的鸡肉、火鸡和肉类、鸡蛋、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和果汁、生水果和蔬菜等都可能携带沙门氏菌。感染后,潜伏期为12小时至72小时,患者会出现腹泻、发烧、胃痉挛、呕吐等症状。小孩、老年人、孕妇等人群属于易感人群,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引发败血症。 2、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这种病菌偏爱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如果生食海鲜、烹饪时未烧熟煮透、熟食制品保存或操作不当,就容易“中招”。潜伏期为 1 小时至 4 天不等,多数为 10 小时左右,患者会出现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等症状,重症患者可能因脱水导致休克。 (二)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1、诺如病毒感染:病毒来源主要是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贝类以及被污染的水等。感染后,潜伏期为12至48小时,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胃痛、呕吐等症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2、甲肝病毒感染: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就可能感染甲肝。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 (三)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1、绦虫感染:人误食了被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猪肉、牛肉等,就可能感染绦虫。绦虫会在人体肠道内寄生,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肠梗阻。 2、蛔虫感染:主要是因为摄入了含有蛔虫卵的食物,如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等。蛔虫在人体内会争夺营养,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腹痛、肠梗阻等并发症。
三、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一)保持清洁 1、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手上可能携带各种细菌、病毒等致病因子,如果不洗手就吃东西,很容易将这些致病因子带入体内。 2、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定期对餐具、刀具、砧板等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3、食品加工场所要保持卫生,定期打扫,防止老鼠、蟑螂等害虫滋生。 (二)生熟分开 1、储存食物时,要将生食物和熟食物分开存放,避免生食物中的致病因子污染熟食物。 2、处理食物时,要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分别处理生食物和熟食物,防止交叉感染。 (三)烧熟煮透 1、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禽类、蛋类、海鲜等易携带致病因子的食物。加热时要确保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致病因子。 2、避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如未煮熟的牛排、生鱼片等。 (四)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1、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过期食品。 2、储存食品时,要按照食品的储存要求进行储存,如冷藏、冷冻等。打开包装的食品要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3、如果发现食品有腐败、变质的迹象,如发霉、异味等,要立即停止食用。 (五)饮水安全 1、饮用符合卫生安全的水,避免饮用生水或未经消毒的水。 2、不喝未煮沸的自来水,100℃沸水可以有效杀灭绝大部分细菌和病毒。 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不容小觑。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食品安全的坚实守护者,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无忧、安全可靠的饮食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