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十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课程方案 (一)劳动教育课。 1.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表。学校统一征订《劳动教育读本》,并将高中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要渠道的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深入发掘教育资源,并渗透到相关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数学、物理、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 和创新精神,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劳动实践课。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校内外活 动资源,开设“公益劳动、校园保洁、 劳动社团、孝亲劳动、职业体验、研 学实践”等六大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劳 动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志愿服务。 劳动教育与校外志愿服务相结合。利用社区服务及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等契机,组织各班到秀屿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人协会、特殊教育学校等地参加集体劳动、文艺演出等公益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参加交通安全宣传、法制教育宣传、禁毒教育宣传、防网络诈骗宣传、疫情防控宣传、防震减灾宣传、河长制环境保护宣传等志愿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培育学生奉献精神。 三、课时计划 1.劳动教育课(2学分):高一年级开设《劳动教育读本》,隔周一个课时,共计18课时,计1个学分。高二年级开设《传统工艺及其实践》模块,隔周一个课时,共计18课时,计1个学分。 2.劳动实践课(2学分):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高一、高二年级隔周开设一个课时的劳动实践课程,各18课时,各计1个学分。具体实施办法见下列方案。 3.志愿服务(2学分):高中三学年利用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及志愿服务等不少于20小时(平均每学期半天),计1个学分;利用植树节、劳动节、学雷锋活动月、节假日等开展集体劳动及志愿服务不少于20小时(平均每学期半天),计1个学分。 四、实施办法 (一)建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修订) 组 长:林海清、徐凡炜 副组长:谢朝阳(政教处) 成 员:陈 强、柯金水、张碧华、余启梁、林碧山、佘婷颖、 林 凌、陈 炯、陈松宇、林超英、肖丽娟、庄超凡、 三位年段长、全体班主任 职 责: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及总结评价。 (二)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 1.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通过主题班会课、Led屏以及多媒体电视等各类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2.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以3.12植树节、5.1劳动节和学期研学实践活动等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工匠进校园,进行别开生面的匠心教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 (三)丰富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1.公益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与校园公益劳动相结合。成立校园学生青年志愿队,做好校园清洁维护,认真完成各时段校园执勤工作,整理图书馆的图书,协助做好考务后勤工作等等。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校园保洁课程 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相结合。做好教室日常清洁与保洁工作;对校内的公共区域按班级进行划分,各班每天三次对公共卫生区进行保洁;每天整理好宿舍内务,每天轮流对宿舍及走廊、宿舍公共卫生区进行打扫。提升学生劳动技能、自理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劳动社团课程 劳动教育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参与校园微视频创作、3D创意设计、VR体验、简易机器人制作、手工花艺等42个学生社团,进行劳动体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协作能力。 4.孝亲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与假日孝亲劳动相结合。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布置家庭劳动作业。通过班主任引导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增强学生的家务劳动技能,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5.职业体验课程 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相结合。定期邀请各行业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开展校园宣讲、教育专题报告,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开设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深入了解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中不同职业的特性和岗位特点,帮助他们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生涯访谈和职业体验,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 6.研学实践课程 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相结合。学校开展“三走进”(走进盐场、走进农场、走进园林)活动,与东峤盐场、闽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利用每学年的“劳动周”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在田间真实劳作,在身体力行中去体验、去发现、去研究。精心设计劳动方案,分享交流劳动感受,让研学实践不仅是“游”在山水田园之间,也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研”去“学”,成为一场身心双丰收的“真学习”。 五、教育评价 1.按学期将学生参加的劳动内容及时间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并上传到省综合素质平台; 2.从自我评价、家长和劳动基地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评价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劳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的重要参考。 (1)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式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目标以及自我调控进程,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2)家长和劳动基地评价。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校外劳动,通过家长和劳动基地的一定评价,给与更深入或更客观的过程活动指导,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而是一种对学生参加后续劳动的一种指导、激励。 (3)班主任评价。在学生劳动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劳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发展性评价原则,给予学生评价。 (4)学校评价。学校对学生劳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及学分认定。
教务处、政教处 2023年8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