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扭住目标不放松 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新华社厦门10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和省长赵龙陪同下,先后来到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 15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漳州市东山县考察。该县东南部的陈城镇澳角村三面临海,近年来走出一条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新路子。习近平步行察看澳角湾海域环境和村容村貌,详细了解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情况。得知不少海产品购销两旺,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习近平很高兴。他对纷纷围拢过来的村民和渔民们说,你们村我23年前来过,至今记忆深刻。这次来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是欣慰、很有感慨。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随后,习近平来到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听取当地传承红色基因情况介绍,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在关帝文化产业园,习近平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16日上午,习近平在厦门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他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听取当地扩大改革开放、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等情况介绍,同综合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互动交流。习近平指出,厦门特区经过40多年发展,发生了当年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16日下午,习近平在厦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福建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巩固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功能。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习近平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守耕地红线,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强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习近平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 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福建日报》系列评论——
一张蓝图绘到底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在新福建建设10周年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到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把时针拨回对福建人民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时刻:2014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为我们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2021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考察,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 十年来,不管形势怎么变、任务怎么变,省委和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十年来,福建实现的一个个突破、取得的一个个成绩,都是沿着新福建建设的思想轨迹,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践成果。 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为政者政绩观、事业观的体现,映照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研究发展战略。在厦门,他领导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在福州,他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等,被称为“‘3820’战略工程”。一系列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取得成功的秘诀,也是制胜未来的法宝。 政如农功。为官干事就像种庄稼,不能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已经绘就,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埋头苦干、锲而不舍,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要有奋勇争先的精气神。福建依山傍海,福建人民历来有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我们要拿出弄潮儿的胆识和魄力,中流击水、勇往直前,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正如《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言所言:“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 要有滴水穿石的实干劲。在谷文昌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从治理筼筜湖到保护鼓浪屿,从建设“海上福州”到海洋强省战略,从生态省建设到数字福建……无数事实表明,唯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潜下心来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扎实推进,积小胜为大胜,积小成为大成,才能最终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时间,是奋斗的方向,也是奋斗的方式。时间,在量变中累积质变。 十年不长,却足以引发蝶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甘做铺垫之事,善积尺寸之功,不求名利、不计得失、无问西东,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新的历史时间。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观一域,为更好擘画全局。 在新福建建设十周年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福建考察,为福建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系统阐明新时代新征程福建干什么、怎么干、党员干部应如何担当作为等重大问题,指出福建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福建发展规律的科学凝练,必将推动全省上下担当破难、勇挑大梁,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福建新的更大贡献。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当有全局意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从福建看福建,要放宽眼界、拓宽视野,把福建的工作放到全局大局中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魄力和远见卓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沿着从一省到全国的脉络循迹,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从海上福州到海洋强国、从生态福建到美丽中国、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跨越时空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全局意义、时代价值。 成功的战略不在于谋一时一地,而在于谋全局长远。持之以恒建设新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更是展现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中地位与作用的战略谋划。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征程福建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引,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八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须把握“立”与“破”的辩证法。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把握“立”与“破”的辩证法,在基层一线解决问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造福当地群众;六年七下晋江,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时与势要求我们把握好“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坚持稳中求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守正创新,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要增强使命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寄予的更高期望、更大期许、更重责任,要求福建展现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担当、更有力的行动。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不断汲取开拓前行的动力、增强突破难关的智慧、砥砺舍我其谁的担当,展现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感、紧迫感,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起而行之、奋发有为。 情暖山海起宏图,奋楫扬帆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谆谆教诲,牢牢印刻在福建干群脑海中。新征程上,我们将感恩奋进、奋勇争先,以滴水穿石的毅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不断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闯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路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打头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重大决策,开启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亲自倡导推动“院士专家八闽行”,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与福建各领域合作;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多年来,我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理念和实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跑出了科技创新“加速度”。新福建建设十年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63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有了良好基础。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如果说科技创新如同“拿着锤子找钉子”,那么产业创新就像是“找准钉子造锤子”,两者深度融合、双向奔赴,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海洋强省建设,针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强调要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解决海洋经济发展掣肘问题。当前科技创新工作步入“深水区”,迫切需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新生态,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同向发力。深化项目管理、科研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放开手脚,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 身处技术革命的前沿,企业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尤为关键。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能力和动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从供给侧提供源头活水,产业创新从需求侧提供应用和资金支持。当年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长期关心下,“以草代木”的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新生态,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同向发力,持续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转化跨越,不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勇立创新潮头,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奋发有为、走在前头,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福建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为我们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福建是一个生机勃勃、勇立潮头的地方。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份之一,福建的改革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脉动。从“松绑”放权到国企改革、从乡镇企业一枝花到民营经济大发展,福建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爱拼才会赢的顽强斗志,写下激荡昂扬的时代篇章。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带领干部群众率先打响摆脱贫困攻坚战,提出并大力推进数字福建、海洋经济强省、生态省建设和山海协作,总结推广“晋江经验”、科技特派员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筼筜湖治理、木兰溪治理、“餐桌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等,这些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蕴含着改革的战略魄力和远见卓识、创新的进取意识和实干精神,对福建改革发展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兴则福建兴。福建的发展历程就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嘱托,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 勇立时代潮头。“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福建何以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始终把福建的改革开放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中定位、谋划、部署、推进,用好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福州新区、厦门综合改革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凸显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与担当。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协调,致广大而尽精微。何为重点?就是那些具有“牵一发动全身”效应的攻坚性改革。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笃定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扩大高水平开放。福建具有“山海亚侨特台”等特点,拥有多区叠加优势。我们要提高站位、找准定位,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巩固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扎实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表达对改革开放“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的期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向开放要活力、善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一定能持续打破“不可以”的旧观念,不断创造“不可能”的新奇迹。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示范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这为福建推动山海携手并进、城乡共同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我省“依山傍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各地自然、人文、资源等要素差异,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消弭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沟壑,让山与海、城与乡实现双向奔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地提出了“山海协作、联动发展”规划,以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沿海和山区都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等一系列重要发展理念,建立全省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制度,推动形成全省“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新局面。 胸怀山海,满目星辰。多年来,我省每年实施一批山海协作重点项目,有力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梯度转移,山区劳动力向沿海合理配置,实现山区与沿海携手共进——2023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04%,比全国高4.8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0,比全国优0.29;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缩小至1.73,比全国优0.08。 山与海的双向奔赴,成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关乎经济发展全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澎湃动能。 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地区发展差距客观存在,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推动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产业配套合作、基础设施联通、公共资源共享、乡村振兴帮扶、生态联保共治等方面,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进一步做好闽宁协作和援藏援疆工作,拓展三明与上海、龙岩与广州对口合作。深化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抓住县域发展这个关键点。县域作为“城尾乡头”,一头连着城、一头带着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完善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政策,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等发展。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完善革命老区发展促进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音均不恒,曲无定制。不同的音符相互配合才能成为美妙的旋律。全省“一盘棋”,山海同奋进。让我们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携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奏出新乐章。
久久为功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这为我们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福建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是红色文化资源沃土、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源地,以多元、深厚、交融的特色文化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亲自指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从大力保护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等历史文化遗产,到亲自推进鼓浪屿、武夷山、福建土楼等申遗;从倡导弘扬“闽东之光”,到推动文艺院团创新发展;从亲自邀请加德纳夫人造访福州、圆梦鼓岭,到大力推动“海丝”文化、妈祖文化“走出去”……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为延续福建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福建建设文化强省、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宝贵财富。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多年来,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八闽大地深厚的文气文脉结合起来,聚焦守护传承中华文化,深入实施中华福文化、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推动福建特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推动八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从多姿多彩的福建特色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出更多彰显中华文化精神、富有福建文化内涵、体现福建人精神特质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新时代文艺“闽军”,推动“闽派”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以时代精神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萃取精华,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需求。 文化为魂,产业为根。文旅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突出文化底蕴、数字赋能,发展新型文旅业态,不断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品质。着眼山海联动、城乡统筹,持续做好资源整合,形成花开满园、竞秀芬芳的生动局面。 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福建与台湾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要持续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不断增加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拥有1580万海外侨胞,要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塑造和展示福建新形象。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蘸着历史文化的笔墨,正在书写新的文化历史。文化影响力拓展与福建新形象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把历史卷轴向未来铺展,我们要奋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福建力量。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生态兴则文明兴。 作为生态“优等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巨大心血:在厦门组织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在宁德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福州大力推动闽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等重要理念,开创了莆田木兰溪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怀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美”纳入新福建宏伟蓝图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逐绿前行,驰而不息。多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深化生态省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森林覆盖率连续45年保持全国第一,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和美画卷。 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如何守住、守好家当,同时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厚植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选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先行,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工程,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大力培养绿色文明生活方式,通过观念引导、加强社会治理等途径,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拓宽“两山”转化的路径。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立足实际敢为人先,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23项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成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肯定。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构建数字赋能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跨领域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推进,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扩大生态容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践行生态为民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是牢牢根植于民,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范例。面对群众由过去盼温饱、求生存到如今盼环保、求生态的转变,要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污染问题,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深化生态省建设,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摆脱贫困之后,中国广袤农村启航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从昔日落后的小渔村变身“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澳角村的变迁是中华大地乡村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维度,还体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发展差距的缩小上。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从三进下党到三上毛家坪,从解决“茅草房”“连家船”问题到组织实施“造福工程”,从抓大农业到提出大食物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多年来,福建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久久为功的韧劲,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通过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把“蛋糕”做大,才能谈怎么分的问题。自古以来,福建人民就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观念。“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从优势中找特色,从特色中找亮点,走出一条“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亮”的发展道路,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开辟新路径、打造新模式。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开展选派干部驻村和推行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加强乡村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要发挥村级党组织火车头作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员的示范引领,推动党员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作表率。要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要制定出台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力的乡村人才引育政策,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尤其是抓住数字化和信息化机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的动力。要鼓励基层首创探索,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办法。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道路上奋勇争先,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更加火热的生活”成为八闽乡村的幸福实景。 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九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山县考察期间,专门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语重心长地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总有一种精神,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积劳成疾的焦裕禄,“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毅然决然;两度进藏的孔繁森,“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的满腔热血;因公殉职的廖俊波,“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担当作为……他们在选定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在为民造福的征程上始终如一。这是信仰的力量,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密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怀抱赤子初心,上下求索。在宁德工作时,他建立“四下基层”制度,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在福州,他大力倡导“马上就办”,推出“一栋楼”办公,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到省委、省政府工作,他提出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在全国率先开创和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习近平同志心怀百姓、一以贯之,为福建加快发展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崇高风范一直激励着福建广大干群奋力投身新福建建设。 今年是新福建建设10周年。回望来时路,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奋力拼搏,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更加需要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牢记为民宗旨。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要向谷文昌、廖俊波等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得民心的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教育领导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锐意进取、善作善成。 夯实基层基础。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长期坚持、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更多的力量充实到基层中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眼光向下、脚步向下,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勇于自我革命。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提高各级党组织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领导水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算好人心向背账,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让政治生态像自然生态一样山清水秀。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我们要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创造新业绩新成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部署,以勇当先行者的舍我其谁之志、谱写新篇章的挺膺担当之姿,汇聚起矢志不渝跟党走、奋发有为谱新篇的磅礴力量,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殷嘱托和深情厚望,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展现福建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