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闽山闽水”情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山县曾经是一个风沙肆虐、贫困落后的海岛。然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改变了东山县的命运,成为了人民心中的楷模。 谷文昌(1915—1981),谷文昌,生于1915年10月,原名程栓,其故乡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昔日称林县石板岩乡)郭家庄南湾村。童年时期,他历经逃荒乞食之苦,稍大一些则成为长工,并学会了打石技艺。 1943年3月,谷文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的职务。1949年1月,他随军南下,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5月12日,东山迎来解放,谷文昌被任命为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面对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海岛,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东山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山县地处东南沿海,风沙灾害严重。谷文昌深知,要想改变东山县的面貌,首先要治理风沙。他亲自带领群众,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风沙的成因和治理方法。他提出了“造林治沙、建设家园”的口号,并亲自带头植树造林。在他的带领下,东山县的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治理风沙的战斗中。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东山县的风沙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昔日的荒凉海岛逐渐变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谷文昌还注重改善民生,他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渔业、林业等产业,提高了群众的收入水平。他还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谷文昌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还时刻关心群众的生活和疾苦。他深入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信念。 在东山县的群众心中,谷文昌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好书记。他们感激他为他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看待,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谷文昌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个人品德方面也堪称楷模。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廉洁自律、清正廉洁。他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和礼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 在他的带领下,东山县的党员干部也普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作风。他们积极学习谷文昌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东山县的党员干部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谷文昌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激励着东山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断前进、追求卓越,也激励着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谷文昌的精神传承不仅在于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更在于他那种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谷文昌,这位东山县的守望者、人民心中的楷模,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传奇的历史。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地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追求卓越。让我们以谷文昌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 在福建东山岛,老百姓亲切地把木麻黄称作“谷树”。在他们眼里,谷文昌就是一棵扎根于东山岛的木麻黄,一棵根植于百姓心里的木麻黄。谷文昌扎根东山14年,带领百姓植树造林8.2万多亩,为改变东山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谷文昌生于1915年,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在这里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谷文昌自从离开中原踏上福建这片土地起,就注定了一生与“闽山闽水”结缘。 20世纪50年代的东山,谷文昌望着这个“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全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的荒凉沙岛,沉默了。面对肆虐的风沙,面对生活贫困的群众,谷文昌立下铮铮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从那一刻起,谷文昌积极带领干部群众向风沙宣战。他带领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但是东山沿海不同于平原,把苦楝、槐树等10多个品种的树轮番种了一遍,但没想到,春天刚植下的树苗,秋天风一来就被沙湮没,根本捱不过冬。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谷文昌毫不动摇。 二 1955年,谷文昌担任东山县委书记。为了找到适宜沿海种植的树种,谷文昌挂帅任组长,成立了“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实验小组,踏遍东山的每一个山头,走进千家万户做调研。 有一天林业技术员报告,从一份资料里查到了国外有一种酷似马尾松的树种,叫木麻黄,可以有效防治风沙。木麻黄和马尾松相似,却是不同属、科的植物,虽都具有根系深广耐干旱、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抗风力强等优点,但马尾松怕水涝,不耐盐碱,不耐庇荫,而木麻黄不但耐盐碱耐干旱也耐潮湿,不怕沙埋,尤其是木麻黄根系具根瘤菌,也是在瘦瘠沙土上能速生的主要原因。 谷文昌高兴地说:“不管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只要能治风沙就行!” 高兴归高兴,谷文昌也心存顾虑,木麻黄原产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不知道能不能适应东山的气候? 很快,调查组在东山白埕村的沙丘旁发现了6株挺拔的木麻黄。这对谷文昌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发现,既然木麻黄能在这里成活,全岛也一定能种活。 1957年,谷文昌想办法弄来木麻黄树种,带领干部群众开始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栽种了近20万株。可谁知竟碰上倒春寒,树苗大部分被冻死,只存活了9株。 “能活9株,就一定能活9000株、9万株!”凭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谷文昌与技术人员吃住在试验田,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渐渐弄清了树苗在不同气温、湿度、风向、风力下的存活状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58年12月,第一批木麻黄试验成功。实验小组还总结出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制定出了一套完善可行的治理风沙方案。 1959年,在全县军民植树造林誓师大会上,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了绿化东山的目标:“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连续3年,每逢雨天,有线广播即刻播造林紧急通知,谷文昌率先垂范,带领干部群众冲进雨幕,在百里海滩上摆开造林战场。百里海滩上布满了造林大军,歌声同雨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融。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战胜了危害东山人民的风沙。 三 曾任东山县委通讯员的朱财茂回忆说:“谷书记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随身带着一把锄头、一个手电筒和水壶,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开座谈会,吃的是厚叶菜和地瓜梗熬的粥,睡的是地铺。” 一年到头,谷文昌大部分时间在基层。在田头,他与农民席地而座谈生产;在村舍,他与农民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他常年深入田间,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脚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正是这种以上率下的风范,带出了东山当时的好政风。” 在东山县任职的14年间,谷文昌带领群众与风灾、旱灾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发展生产,经过艰苦努力,成功治理了风沙灾害,绿化了全县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筑起了30多公里长的沿海“绿色长城”,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为海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 1964年,谷文昌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随身的行李只有两只皮箱、两瓮萝卜干、几麻袋杂物。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谷文昌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致力造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造福人民。 谷文昌的儿子谷豫东回忆,父亲在东山工作时,家里没有饭桌,吃饭就在县政府大院宿舍露天的石桌上,遇到下雨,家里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谷文昌离开东山时,群众送他一张木麻黄饭桌,他硬是退了回去。他的二女儿谷哲芬结婚时,曾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被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1972年,谷文昌调任福建省龙溪地区行署林业局局长,妻子提出是不是去买点家具,谷文昌买了竹凳、藤椅、石饭桌。“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妻子问他。谷文昌说:“林业局局长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 谷文昌担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多年,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从不占公家一寸木材。 五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病重弥留之际,他深情地说:“我喜欢东山的土地、东山的人民。我在东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岛,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 大地埋忠骨,高山作丰碑。1986年,东山县委根据谷文昌的遗愿和群众的要求,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当年亲自参与建起的赤山林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东山的木麻黄,已长成参天大树,为沿海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如今的东山,天蓝、海碧、沙白、林绿,不毛之地已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谷文昌当年描绘的愿景:“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已变成现实;“国家级生态县”的美誉,也成为东山人的骄傲。 |